杭州力压北上广深! 小米汽车卖爆了,北京车主却集体沉默?
杭州人买走了1710辆小米汽车,上海以1519辆紧随其后。
成都、深圳、武汉分列三到五名,销量均破千辆。
小米总部所在地北京,仅以895辆排在第九位,连郑州、宁波都不如。
这份2025年6月的销量榜单直接颠覆了传统认知。
长三角城市集体霸榜:杭州夺冠,上海第二,南京第六,苏州第八,宁波第十一。
五城贡献了小米汽车当月24%的销量,充电便利和政策补贴成了最大推手。
中西部城市突然杀出重围。
成都卖出1301辆,武汉1085辆,郑州881辆,西安577辆。
这些新一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两年翻倍,县城车主也开始尝鲜电车。
更意外的是三四线城市的爆发。
南昌、厦门、昆明齐齐挤进前二十,南昌单月508辆超过重庆。
小米渠道加速下沉,7月门店已覆盖97城,连大庆、龙岩都能提车。
杭州登顶的秘密藏在西湖边的咖啡店里。
年轻人在讨论用浙江新能源补贴省下2万块,还有人炫耀手机远程启动空调。
三成买家直言:就冲着小爱同学能控制家里空调才下单的。
北京车主却憋屈得多。
燃油车摇号中签率仅0.3%,新能源指标排队到三年后。
有准车主苦笑:“不是不想买,是根本拿不到车牌”。
深圳广州销量反超北京靠的是政策红利。
新能源车免拍牌直接上路,早晚高峰不限行。
一位深圳网约车司机算了笔账:省下8万牌照费够充五年电。
爆款车型SU7成了绝对主力。
6月卖出23225辆,占小米总销量的91.23%。
标准版21.59万定价精准卡位,比Model 3便宜6万却多了通风座椅。
新上市的YU7 SUV正引发抢购潮。
6月26日发布当天,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
销售透露:“最火的是顶配激光雷达版,等车得排到明年春节”。
产能成了甜蜜的烦恼。
北京亦庄工厂开足马力,76秒下线一辆新车。
但月产能卡在3万辆,SU7等车周期仍要20周。
工厂二期7月刚投产,雷军松了口气。
双班倒模式让月产能冲到6万辆,工人却抱怨三班倒太累。
有焊装车间员工吐槽:“每天经手300辆车,连尾灯缝隙都看吐了”。
米粉成了最忠实的买单群体。
官方数据显示72%车主用小米手机,日均唤醒小爱同学11.3次。
杭州程序员小陈的说法很典型:“手机能解锁车门,干嘛换其他品牌? ”
交付量在7月创下历史新高。
单月突破3万辆,同比去年7月暴涨200%。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凌晨发文:“这是个值得记住的时间点”。
15个月卖出30万辆的成绩,让传统车企直呼看不懂。
从2024年4月首批交付开始,SU7用11个月冲过10万辆。
到2025年5月,累计交付已达25.8万辆。
但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有用户投诉NOA系统在立交桥突然退出,还有人称座椅真皮三个月就开裂。
工厂质检员私下透露:“每天下线350辆车,哪有时间细看缝线? ”
充电焦虑仍是最大拦路虎。
西北地区仅有西安上榜,兰州车主抱怨:“服务区充电桩经常排两小时”。
小米在青海湖沿线急铺超充站,但荒漠路段依旧空白。
价格战已经悄然打响。
比亚迪汉EV降价至25万,深蓝S7顶配杀到20万内。
苏州某商场展厅里,销售举着喇叭喊:“今天订车送全年保险”。
门店扩张速度堪比便利店。
年初全国还只有235家店,8月已扩张到352家。
郑州新店店长很兴奋:“开业三天卖出47辆,六成客户从燃油车转来”。
长三角的夜间充电站开始排队。
杭州滨江停车场里,SU7和极氪001抢着插枪。
网约车司机老张的经验是:“晚上十点后电价涨三毛,得卡点来充”。
中汽研专家指出了关键差异。
传统车企还在拼续航里程时,小米用户更关心车机死不死机。
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87%的车主每周至少使用三次智能家居联动。
雷军的个人号召力仍在发酵。
7月交付破3万后,他简短的“感谢支持”微博获赞百万。
但评论区也有催促:“雷总! YU7的24万订单到底啥时候能提车?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