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降3.8万!上汽大通降价背后藏“欧标”野心

车展的弊端之一就是信息太密集,很多信息都来不及咀嚼,就像风过叶落,大家也都做了个过场,钱是花了,石子飞过,打了三个水花,落入水中。

下文是上个月末上汽集团商用车战略发布会上的一些信息整理,备忘、分享。

一、战略重构:从事业部下沉到生态化协同

在战略发布会上,上汽集团商用车执管会主席、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怀景宣布,原商用车事业部正式下沉至上汽大通,形成以轻商(大通、跃进、依维柯)为核心的整合平台,目标是通过资源协同与市场化机制改革,打造“大商用车”生态。杨怀景强调,此次改革不仅是组织架构的调整,更是战略重心向“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迁移。通过与华为的战略合作,上汽商用车将加速智能化技术落地,覆盖从智能驾驶到卫星通信的多场景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商用车提出“开放式生态”理念,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创业基金会、霸王茶姬等跨界品牌,推出“创业餐车”等场景化产品,并配套供应链与金融支持,形成“卖车+服务”的闭环生态。杨怀景直言:“商用车已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用户创富的伙伴。

二、技术突围:全动力布局与安全硬实力

面对商用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上汽大通常务副总经理郝景贤亮出技术底牌:

首先是全动力覆盖。纯电架构“大拿”系列、宽体轻客混动、氢燃料电池车型同步推进,兼顾传统燃油车用户需求(如满足欧7排放的π2.5柴油发动机);

其次,智能化升级。与华为合作开发商用车智能驾驶系统,重点布局城市场景辅助驾驶与房车远程控制;

再有,针对新国标“不起火、不爆炸”要求,大拿V1全系标配双面液冷电池,成本增加但安全优先。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郝景贤表示:“我们‘卷’的是技术价值,而非价格内耗”。

三、价格策略:降维打击背后的“品质逻辑”

在发布会上,大拿V1起售价直降3.8万元引发热议。国内营销负责人王伟森解释,价格调整源于制造与供应链整合后的效率提升,以及国内与海外市场的规模化协同。他强调:“降价不是盲目内卷,而是让用户以更低门槛享受欧洲标准品质”。

这一策略直指商用车市场“低价低质”痛点。数据显示,上汽大通研发投入比国内竞品高20%,且依托上汽集团全球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显著。

四、全球化野心:三年出口破10万辆

海外市场成为上汽商用车战略的核心增量。海外公司负责人赵爱民透露:成立商用车海外公司,与乘用车(MG)渠道协同但独立运营,重点突破行业客户;从贸易代理转向自营网络与属地化生产(KD工厂),目标三年内年出口量突破10万辆;依托上汽印尼金融公司试点,探索海外消费金融支持,破解属地化资金瓶颈。

目前,上汽商用车已覆盖73个国家和地区,但市占率不足20%。赵爱民直言:“未来三年,我们要用体系化能力补齐差距”。

五、“坦途”大通?

杨怀景坦言,欧洲市场的高残值压力倒逼上汽加速布局二手车流通体系,计划结合售后服务与金融工具提升全生命周期价值;针对新国标,上汽大通凭借技术储备已实现全面达标,郝景贤称“安全是底线,更是竞争力”。

尽管战略雄心勃勃,上汽商用车仍需直面挑战:海外地缘风险,贸易壁垒与属地化政策不确定性;低价策略可能压缩利润空间,需平衡规模与盈利;生态落地难度不小,跨界合作与金融服务的实际成效仍需验证。

小结:上汽商用车此番战略调整,既是应对行业电动化、全球化变局的主动出击,亦是依托集团资源与技术积淀的厚积薄发。然而,能否在“内卷”与“外拓”的双重压力下实现突围,仍需市场检验。唯一确定的是,中国商用车的竞争,已从价格厮杀升维至生态与体系的终极较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