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信任这件事变得格外珍贵。你知道吗?我身边很多人买车开始关心能用多久,不再单纯追求最新、最炫的配置,而是想要个放心用的。刚好,我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买了一台续航还算可以的新能源车,提车时他就说:以后出啥问题,能不能真由厂家背书?这句话让我感觉,这种焦虑,不光是他一个人。
说实话,Open data(估算)显示,现在普通家庭的购车预算在8万到12万区间的比例挺大,大概占整个市场的60%-70%(样本较少,只是个大致感觉)。他们最怕什么?维修贵、保养麻烦、出问题没人保障这些事。从体验上看,如果能有个用久点不坏的感觉,心里就踏实许多。
我试着对比一下,比如说,相同价位里,国产和合资车在耐久度上其实差异不大——车辆其实就是堆铁的,比拼的是你信不信这车能用长久。但问题在于,很多情况下,售后政策都还在旧范畴里:燃油车五年内保修不错,但电池啥的,要十年可靠保障,行业里谁敢打包票?这一块是行业硬骨头。你可以想象,电池就像日常用的一个充电宝,出问题了,换个电池不涨价,才能让人省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点:某国产品牌其实在电池方面的零自燃纪录,估算得有个约4万块电池制造批次,真是吃了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压成的成果(这个数字我没怎么深挖,说的可能偏激,也有不确定性)。换句话说,这个品牌的电池,很多问题都能提前预防——像我小时候玩乐高,积木拼多了,总会出现卡槽宽窄不一的问题,技术沉淀越深,卡扣就越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要是把零自燃定义得更宽泛点,实际上也在考验整车设计的严密程度。你知道,自然条件下的电池热管理很关键,哪天车子省电跑得远,跑个5万公里,电池容量还能剩多少?这就得靠研发体系了。这也是为何我觉得荣威敢说终身免费保修电池——他们底气来自哪里?除了技术沉淀,还有制造体系的完整支撑。上汽的体系可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拿到这个终身承诺,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我个人推测,可能这个终身质保的背后,也藏着一种市场策略。以前,一些车企靠低价吸引用户,然后用高价零配件、频繁维修攫取利润;但这不就是买车送一堆维修的套路吗?荣威这次打破惯例,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你:我敢保证这车用得久,用得放心。毕竟,百公里油耗可能在7-8升(估算),加上电动车电费每百公里0.4元(估算),日常用车的成本还是挺低的。你说,一台车算下来,五年下来,能省不少维护费和烦恼,也算是对自己投资的保障。
有人会问:这承诺靠谱吗?品牌对技术的自信,从来没有那么高。就像我车间的维修工说:荣威那电池造得不错,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吹牛,但跑了几万公里之后,真觉得挺稳。他也怕一台车用不到终身,但这话我相信,是基于他们的体系保证。毕竟,研发团队、制造工艺、测试流程都经过了大把年头的沉淀。
话题又扯远了,其实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谁比谁更敢承诺。很多合资品牌还在用传统套路:燃油车五年保修,新能源最多八年,但真的没人敢像荣威这样,把油和电都给一个终身服务。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在玩信任游戏,如果你表现得够强硬,用户可能就会觉得这车靠谱得更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很多自主品牌在价格战里打得那么激烈,但质量和服务反倒跟不上?因为短期利益导向,积累不过硬技术。荣威这次的油电同保,其实是一个信号。在谁能赢得用户的心,不光是产品堆料,更是能否给予长久保障。
你在想,为什么那个销售小哥跟我说买车还得看服务网点多不多?这个问题其实挺实在的。服务便利不是空谈——就像我邻居硬要我帮忙修紧了的车,他说:有备无患嘛。在这个无忧的氛围里,保障是不是只是一句空话?我觉得,能把车的无忧变成终身保障,才是真的实力。
很多时候我觉得,车不只是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个有灵魂的伙伴。它几点半睡醒,几分钟钟就要跟你开启新一天。你会不会觉得:有这么一个伙伴,不怕出什么幺蛾子,才能活得更放心?这,也是我在考虑的事情。
现在想想:这行业的底线,到底有多低?也许永远没有唯一答案,但我倒觉得,能用心做保障的品牌,总能走得更远一些。或者说,还没有谁把保证用到这样极端——而我还纳闷,别的品牌是不是在苦思怎么能做到这个程度?
从我身边看,用户逐渐变得理性了。不再盲从广告,而是关注我能用多久,像买房一样慎重。也许,真正改变行业的,是这样的终身保障观念:谁敢把责任揽得更死,谁就更能赢。你说,这样的信任背书会不会变成下一波行业规则?我还在想。
对了,最后那只辆荣威M7 DMH,那天我静静看着它的车头灯,感觉它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真诚。那么下次,是不是我也该考虑,换个更敢打包票的伙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