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系车,大家脑子里肯定绕不开丰田和本田这对“老对手”。同样是来自日本的两大汽车巨头,如今在中国的销量差距却越拉越大——丰田稳如泰山,本田却节节败退。有人可能会问:“本田不是号称‘买发动机送车’吗?技术这么牛,怎么连销量都搞不过丰田?”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用最直白的大实话,从三个扎扎实实的角度扒一扒,本田到底“输”在了哪儿。
第一点:定价策略玩脱了,消费者不买账
要说本田最大的“翻车点”,得从它对中国市场的态度说起。早些年本田CR-V、思域这些车型确实是“当红炸子鸡”,可这几年价格越定越高,配置却越来越抠门。就拿思域来说,卖到十几万的车,低配版连倒车影像都不给装,更别提现在年轻人最爱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了。反观丰田,卡罗拉直接把价格压到10万以内,还标配了自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这些保命功能,消费者一看这性价比,心里自然有杆秤。
更绝的是丰田的“组合拳”。人家不光轿车卖得便宜,SUV、混动车、纯电车样样齐全。比如雷凌双擎混动版,油耗低到百公里4升,价格还和普通燃油车差不多。本田呢?明明有混动技术,却非要硬推纯电动车。结果现在充电桩没普及、电池技术不成熟,消费者一算账:买纯电车充电麻烦,买混动车又没得选,干脆扭头就去买丰田了。这感觉就像去餐厅吃饭,菜单上明明有招牌菜,老板偏说“今天只卖海鲜”,可客人想吃的是红烧肉啊!
---
第二点:产品线太单薄,抗风险能力差
本田就像个“偏科生”,手里就攥着CR-V、思域、雅阁几张王牌。一旦这些车型卖不动,整个品牌销量立马“扑街”。去年CR-V因为换代太慢、配置缩水,销量直接腰斩,本田中国区的业绩当场崩盘。反观丰田,从卡罗拉到凯美瑞,从汉兰达到RAV4,光是混动车型就有十几款。哪怕某一款车卖得不好,其他车型也能顶上,就像开了个“百货超市”,总有一款能戳中消费者的心。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去菜市场买菜,本田的摊位上只有萝卜白菜,而丰田的摊位上摆着鸡鸭鱼肉、时令蔬菜,甚至还有切好的净菜套餐。就算今天白菜不新鲜,顾客还能买条鱼回家。本田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玩法,碰到市场波动的时候,可不就摔得鼻青脸肿?
---
第三点:跟不上中国速度,智能化成硬伤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早就不是“给个方向盘就能开”的年代了。年轻人要的是大屏导航、语音控制、自动驾驶,可本田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收音机时代”。今年新上市的某款本田SUV,中控屏只有8英寸,操作起来卡得像老年手机。隔壁丰田直接甩出12.3英寸大屏,还能用手机远程控制空调,夏天提前开冷气,冬天提前热座椅,这差距简直像是智能机和大哥大的区别。
更离谱的是本田的营销策略。丰田早就和年轻人玩到一起了,又是赞助电竞比赛,又是搞音乐节联名,甚至请网红直播试驾。本田呢?还在电视上播着“家庭温馨出行”的老套广告,年轻人刷短视频根本刷不到它的存在。这就好比同学聚会上,丰田穿着潮牌和00后聊得火热,本田还穿着西装革履讲“想当年”,谁还愿意搭理它?
---
结语:技术不是万能药,懂市场才是硬道理
说到底,本田销量输给丰田,还真不是技术不行。论发动机,本田的“地球梦”能把油耗压到比丰田还低;论操控,思域秒杀同价位的卡罗拉。但造车不是闭门造发动机,得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丰田就像个精明的生意人,把中国市场的脾气摸得透透的——你要低价,我给你降价;你要混动,我全系标配;你要智能,我直接堆配置。而本田还端着“技术大厂”的架子,总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结果巷子外早就挤满了卖奶茶的。
现在的中国车市,就像一场“大逃杀”,卷配置、卷价格、卷服务。本田要是再不放下身段,学学丰田的灵活变通,恐怕连“日系三杰”的位置都保不住。毕竟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时候,可不会管你发动机上刻没刻“VTEC”,他们只关心:“这车能不能让我少花钱、多享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