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政策转变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就是欧美车厂突然集体对电动化这事儿开始退缩了。奥迪就最先开了这个头,说什么原来定下来的2033年全面电动化计划,现在不玩了。这一来,什么奔驰、宝马、福特,这些老牌劲旅也纷纷调整战略,再也不装猛男说咱要“硬性停售所有燃油车”——这事儿其实对整个汽车圈来说,绝对是个大新闻。等于说,大家原来信誓旦旦要走纯电动,现在突然都开始反悔了。有人说这没啥,可在我看来,这是整个全球汽车格局要生大变的风向标。

咱们先聊聊欧洲的情况,最近几年他们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简直有点“冷热两重天”。政策上,欧洲挺狠,政府一推一压,很多补贴,到处宣传什么“碳中和”“绿色未来”,电动车市场份额每年都在稳步涨,今年上半年都攀到26%了,据说年底还能到29%。看着是漂亮吧?但实际上,欧洲老百姓买电动车更像是在被政策赶着走。人家想买,可心里还是犯嘀咕。比方说,什么充电桩啊不够多,开着总担心“开到一半没电咋整”,习惯用燃油车,突然上纯电,心理上有压力。再加上最近能源涨价、电费飙升,大家更是犹豫,销量其实没想象的火爆——很多厂家就开始担心,干脆撤了原定的计划。

其实不只是消费者在犹豫,政策也是一时左一时右。欧洲本来很早就定死2035年要全禁燃油车。但今年5月,一拍脑门,又说推迟到2040年。你说这叫啥事?企业能不跟着犹豫吗?既然政府都开始松动,车企干脆也拖拖堂,反正一口气推电动化,风险太高,干脆缓点。

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的车企却格外“淡定”,甚至还有点兴奋。欧洲在“反悔”,中国车企正加速进欧洲。咋回事呢?咱们的模式早就变了。过去最早都是国内发货、整车出口,现在主打的早不是这个,直接走“本地化”,很多工厂不光出产品,更是带着“生态链”一起进军欧洲。

一个简直让外媒吓傻的数据是,中国新能源行业2024年在海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国内投资——160亿美金都砸到国外去,国内才150亿。这啥意思?就是已经不满足做“出口的世界工厂”,我们开始把工厂建在国外、技术带到国外,这不是单纯的汽车出口,是生态产业全面“出海”。谁最猛?那当然是电池厂。现在你去德国、匈牙利、西班牙一看,宁德时代到处建厂,国轩高科、蜂巢能源这些也是跑得飞快。这些投资已经占了新能源海外投资的百分之七十多。为什么?因为电池才是咱们的杀手锏,控制了电池,就等于抓住了汽车电动化的“命脉”。

为啥咱们敢这么冲?其实都是技术给了底气。说白了,现在国内新能源技术已经开始“反超”欧洲。你就看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NP3.0平台,神行Pro磷酸铁锂电池都做成12年100万公里寿命了,这不是跟欧洲车企开玩笑,是实打实把油车抛在身后了。所以你看,欧洲车企现在纷纷给中国电池厂商抛橄榄枝,合作一波接一波。

不光是普通电池,固态电池更是咱们的强项。中创新航搞的全固态硅基体系电池,能量密度430Wh/kg,这个数据已经全球领先,而且专利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孚能科技估计2027年就要小批量量产。全球固态专利数量,中国是遥遥领先。这就是技术硬实力带来的自信。

接下来竞争就不光是产品了,而是整个生态链的比拼。像长城汽车,都敢提“市场在哪工厂就建哪”——这就是要彻底把根扎在国外。生产、服务、供应链、研发,把整个生态圈搬过去。美国那边的荣鼎集团都说了,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不仅回报高,还能提升全球影响力。难题肯定也多,比如当地监管、文化适应、各种政策和贸易风险,但谁都知道,只要有技术、有资本、能扎下根,一切都不是大问题。

这几年中国车企布局可真猛。比如上汽集团三年之内就在海外搞17款新车型,小鹏汽车确定欧洲本地化项目,也要在那边建厂,中创新航的葡萄牙电池工厂2027年交付。这些动作,都不看欧洲那些传统车企到底“推不推电动化”,反而更坚定要做自己的“国际路线”。

还有大家最关心的“关税”。欧洲和美国总想着用贸易壁垒搞事情。可最近大行艾睿铂的合伙人都说了,关税真阻止不了中国车企,你说你加关税,我就直接在你家门口建厂,你算老几?现在已经有五家中国车企宣布要在欧洲建厂了,总投资超过两百亿欧元,投产后不光规避关税,供应链响应速度也能高好多倍,这不是闹着玩的。

接下来,咱们就要考虑中国新能源车企到底怎么应对欧美这波集体反悔潮。其实仔细琢磨,不管别人怎么动摇,电动化的大趋势绝对不会逆转。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技术—产业—资本三重优势,欧美车企突然收了政策,实际上是在给我们让路。为什么?他们不敢把全部筹码压在电动化,说明内部没信心。而中国车企早已经全面转型,而且正在出口顶尖技术和整套产业链,真正愿意并有条件全力出击,反而赢得了主动权。

不过这个主动权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欧洲本地市场情况复杂,标准跟国内不同,消费习惯也不一样。你过去建工厂,把技术带过去,你准备好了售后服务吗?零部件能不能本地供应?品牌影响力真正建立起来了吗?这都不是说建完工厂就结事了,后面还有一堆现实考验。政策方面,说推迟禁燃就推迟,万一哪天又变卦咋办?中国车企要保持灵活,不能“死咬”一条路线,要有多种准备,能拼技术,也要拼本地化适配能力。

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政策转变-有驾

其实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全球化,已经走到另一个层次了。以前光靠便宜,现在不仅拼价格,更重要是拼创新,拼整个产业链的供给能力。你看现在欧洲本地已经有很多消费者开始认可中国品牌,比如比亚迪、小鹏、蔚来、吉利这些,在欧洲路上每个月都能看到新车身影。品牌影响力搞起来,不光是有钱投入,需要时间、需要了解当地文化,还要脚踏实地做市场。

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政策转变-有驾

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自主创新。你要知道,中国很多车企过去太依赖出口模式,但真要走向全球,完全靠出口是没用的。你不扎根,不和当地市场、消费者形成粘性,永远只能当门外汉。现在国内高手已经掌握了整个电动化的技术、产业链,海外布局成体系,这步棋下到位了,将来即使欧美再联合起来刁难,中国车企也有强硬的底气。

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政策转变-有驾
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政策转变-有驾

有人问,中国车企的未来机遇和挑战到底在哪?我觉得,机遇就在于扎实技术、完善生态链、高效本地化,把中国的整个新能源创新和体系输出到国外。挑战呢,就是适应本地政策、监管,坚持长期品牌打造,真正在海外有影响力。

这一波欧美转变,其实是他们底气不足的表现,也说明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逼到他们的“软肋”。只要中国企业继续坚持技术引领,平台化开发,生态链全球协同,未来三五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完全可能获得全球主导地位。

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政策转变-有驾

简单说就是,中国新能源出海,一定不能“松了劲”。不管欧美车企怎么调整,技术创新、本地产业链布局都不能停,靠时间和积累赢得国外用户的心,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车企”。等欧美那些传统劲旅还在纠结电动化要不要上,中国已走在前头。未来,只要敢走敢干,稳扎稳打,中国新能源车一定能挺进全球第一阵营,这不是嘴上说说,是已经列车开在路上了。

电动化大潮只会越来越猛,谁掉队谁就被淘汰。中国新能源车企只要秉持技术为本、生态协同和全球视野,不断创新,积极应变,正面应对欧美车企的反悔和调整,这场全球“大变局”最后一定能赢在中国人手里!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