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汽车起落,曾造飞鹰三轮,又推夏利轿车,后没跟上创新步伐

天津的汽车故事,说白了,充满了起起落落。你要真说谁能代表中国早期造车的那股拼劲儿,南开区宜宾道那家土生土长的厂子绝对少不了名字,毕竟那年头,中国自己的三轮“飞鹰”真是让不少人心头一热。76年前,工人师傅们围着一台机器转来转去,哪个人不是冲着能自个儿造出中国车的梦想去的?引擎第一次响起来的那一刻,厂子里都沸腾了。这场景,搁今天肯定要上好几轮热搜。

可话说回来,那时候咱国家什么都缺,缺钱,缺技术,缺人脉。厂长饶竞群和副厂长黄植每天满世界求爷爷告奶奶,一心想着搞钱造车,副厂长还曾抬着样车去北平找官员,结果被门卫堵门口。光有一腔热血可打不出胜仗,钱迟迟不到位;等钱批下来了,又赶上天下大乱,钱都贬值成废纸了。最后就只弄出60辆三轮车,造梦的热情还没烧透就该熄火了,真让人唏嘘。

那你说,这场面熟不熟悉?这跟今天想做点啥,却老卡在“资源不足、政策难、跟不上潮流”这些毛病上一样。每次大伙兴致冲冲地想搞大事情,结果被现实棒槌砸得头破血流。

到了改革开放,国家门开了,天津汽车算是又捞着一点机会。1984年引进日本技术,搞出了黄大发面包车,街头巷尾都是这玩意的影子。过两年再一发力,夏利轿车横空出世,成本4.5万块,售价翻一倍还带点零。那会这叫生意,谁都盼着进汽车厂分一杯羹。夏利也成了马路上的“老黄牛”,尤其是出租车,几乎人手几台。天津汽车当时风头正劲,亚洲最大模具中心,年产30万台,听着就带劲。

为什么好端端的发展,日子没过几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呢?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吗?技术革新四个字卡住了脖子。别的车企下定决心自研核心技术——像吉利、奇瑞自己钻研发动机,天津汽车还在当“二大爷”,觉得“买点外国技术足够用”,按部就班捡现成的东西。你看,这和“舒适区”思维如出一辙。靠别人一口饭吃着,哪天别人不高兴,自己立马就饿死。

2002年夏利跟一汽合并,从此泯然众人。SUV火了、电动车火了,天津夏利没跟上潮流,产品根本不更新,依旧是老脸一张,结果2015年一年全国只卖两万辆,还亏了16亿。到2019年,厂子终于挺不住,直接收摊散伙。多少人以“老夏利”为家,那会儿估计都挺不是滋味儿的。但世界就是这样,谁都没法替你把亏吃下去。

让人奇怪不?同样是三轮车,安徽阜阳这边却玩得飞起。阜阳本来就是小地方,又没天津这历史老底子,可现在成了全国电动三轮车第一城。金彭、宗申、乐行天下几个大牌,样样都在阜阳开厂,产品全国卖,甚至挂上智能独轮,全球一半市场都是人家阜阳的。真奇了怪了,为什么天津这座城市倒像是无欲无求坐等天上掉馅饼,而阜阳这种偏远城市却道道都是拼命的创业嘴脸?

其实答案明摆着:创新意识和主动性。阜阳从没停下自我升级,智能产品说造就造,说出口就出口。反观天津,总想着合资、拿现成。你说一汽丰田、长城这些大厂,工厂建在天津没错,可人家核心也是干自己的合资生意。根据前两年数据,天津汽车九成都算外来品牌,本地没有特别有竞争力的独立企业。咱天津人变成了高级“打工人”,赚的盆满钵满还是别人的品牌和管理。

接着咱设问: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能仰仗别人,咱中国制造就不能自信创新?是不是城市有资源就天然有创新优势?阜阳和天津的经验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谁愿意往前冲,谁敢折腾,谁最后就能改写产业格局。资源、名气都不顶用,只有市场嗅觉和改革决心,长江后浪我们随时可以成为。

其实近年天津不是完全没变化。像滨海新区,接连引入好几家整车厂,也吸引一批高新技术零件供应商。新能源车、智能汽车这些概念,天津也想赶潮流。可是——问题又来了,天津1364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86%,市场巨大,但咱能不能把这大市场变成创新资本?这就是拷问灵魂的地方。光有消费群体不够,关键要有冒险精神和技术投入。一大把机会,能不能抓住呢?

你看,天津有大港有飞机场,坊间传说下一步也许能聚来更多创新企业。可怎么招得来?等吗,靠政策砸下去吗?未必真有那么灵。得主动寻找应用场景、技术落地、产业升级,把“合资思维”变成“自造思维”。无论做什么产业,先想着能不能先干起来,把产品不断升级,把市场做大做精。就像当年“飞鹰牌”一样,一群不怕死、不怕穷的人硬是凭一股“有了第一我就能做第二”的劲头把车给造了出来,没等政策给红利,自己闯出来血路;而时代变了,门路更多了,天津反倒谨小慎微了。

有句话说得对:后发也有优势,只要敢超车。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能不能真正瞅准技术节点下狠心投资,敢不敢放下身段升级产品。永远抱着“别人家技术用着省劲儿”的心态,你不倒闭谁倒闭?不管是三轮还是家庭小轿车,不创新、不埋头苦干,老想着翻炒“老牌身份证”,怪不得大家都跟不上趟。天津汽车的故事不是独自的悲剧,它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老牌产业”共同面临的发炎老毛病:太安于现状,太怕试错,太信赖外援,结果一步错步步错。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产业升级不仅仅是董事长、厂长的事情,也需要基层工人有学习的劲头,要有愿意钻研的氛围。这是“从上至下”的事儿,也是“从下至上”的希望。日本大发当年肯给天津技术,是看重市场潜力。可市场再大,真能用好技术才叫本事。搞创新,不是凑热闹,也不是喊口号,是事无巨细地去整合资源,让产品从里到外变得有“含金量”。天津得明白这点,别老想着“人多市场大,机会总有一天砸到自己身上”——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天津汽车起落,曾造飞鹰三轮,又推夏利轿车,后没跟上创新步伐-有驾
天津汽车起落,曾造飞鹰三轮,又推夏利轿车,后没跟上创新步伐-有驾
天津汽车起落,曾造飞鹰三轮,又推夏利轿车,后没跟上创新步伐-有驾
天津汽车起落,曾造飞鹰三轮,又推夏利轿车,后没跟上创新步伐-有驾
天津汽车起落,曾造飞鹰三轮,又推夏利轿车,后没跟上创新步伐-有驾

说到底,时代和市场不会因为哪个企业“有底蕴”就投来更多目光。讲情怀的最后都变成“爷青结”津津乐道,而真正能站在潮头的,要么是野蛮生长的小地方,要么是自我涅槃的大城市。天津想要让“飞鹰”这种名字再飞起来,也许得从勇敢试错、敢于突破落后的观念、支持本地研发人才做起。

人这一辈子,企业这一生,城市这数十年的命运,其实就像赛道上的赛车。别到最后,只记得自己光辉的起点,而忘了前方赛道永远没人等谁。夏利的落幕,不是偶然;飞鹰的诞生,也不是一时侥幸。未来归根到底,比的是谁有胆量再“踩一脚油门”。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