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周五新势力破万!零跑势猛,蔚小理重排

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刚刚拉开序幕,2025年9月30日,国庆假期前最后一个周二,新势力销量榜单如期公布。 第39周竟然有5家车企同时突破万辆大关,零跑汽车更是以1.60万辆的周销量一骑绝尘,这个数字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让行业内外一片哗然。 谁曾想到,几年前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零跑,如今能稳坐头把交椅?

39周五新势力破万!零跑势猛,蔚小理重排-有驾

零跑这1.60万辆的周销量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关键细节,这还没有计入出口部分。 如果算上海外市场,零跑的实际交付量可能已经逼近2万辆大关。 更让人惊讶的是,零跑首款旗舰车型D19即将在10月上市,这款车被业内视为冲击高端的利器。 一旦D19爆发,零跑的单周销量会不会突破2.5万辆? 这个问题在各大车友群里吵得不可开交。

鸿蒙智行以1.47万辆的周销量紧追零跑,其中问界单一品牌就贡献了1.07万辆。 问界的稳定性简直令人咋舌,每周都能保持在万辆以上,这种表现不像新势力,反倒像传统车企的节奏。 鸿蒙智行旗下其他品牌虽然声量不大,但组合起来的力量不容小觑。 有分析师指出,鸿蒙智行的产品矩阵正在形成协同效应,问界撑起销量大盘,其他品牌负责细分市场渗透。

39周五新势力破万!零跑势猛,蔚小理重排-有驾

小米汽车稳居第三,周销量1.10万辆。 小米仅凭SU7和YU7两款车型,就在9月份实现了月销4万辆以上的成绩。 这种爆品策略的成功,让很多传统车企都感到汗颜。 小米的线下体验店最近人满为患,预订排队周期已经延长到8周以上。 消费者为什么对小米如此狂热? 是极致性价比,还是生态链加持? 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已经引发上千条讨论。

蔚来公司本周突然爆发,三大品牌合计交付1.08万辆,环比增速高达61.2%,成为最大黑马。 主品牌蔚来销量大涨101.8%,乐道品牌增长36.8%,就连上市初期备受争议的萤火虫品牌,月销量也稳定在5000辆左右。 这种全线飘红的局面,让很多人想起2020年前后“蔚小理”三足鼎立的时代。 蔚来究竟做对了什么? 是乐道L90的精准定位,还是新款ES8的产品力升级?

39周五新势力破万!零跑势猛,蔚小理重排-有驾

分品牌来看,蔚来品牌本周销售5200辆,乐道3800辆,萤火虫1800辆。 这种多品牌战略似乎正在见效。 蔚来品牌守住高端市场,乐道瞄准家庭用户,萤火虫抢占年轻群体。 三个品牌之间的价格区间形成有效区隔,避免了内部竞争。 有业内人士透露,蔚来在供应链管理上做了重大调整,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至70%,这才支撑起多品牌运营的成本压力。

零跑汽车的崛起绝非偶然。 2025年上半年,零跑实现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加174%;净利润0.3亿元,成为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毛利率从2024年的1.1%飙升至14.1%,这种改善速度在行业内堪称奇迹。 零跑的成本控制能力到底有多强? 有供应商爆料,零跑的零部件采购成本比同行低15%以上,这得益于其全栈自研策略。

39周五新势力破万!零跑势猛,蔚小理重排-有驾

零跑的国际化布局同样令人瞩目。 上半年出口2.04万辆,位居新势力出口榜首。 零跑国际已经在欧洲、中东等约30个国家建立超600家服务网点,其中欧洲就超过550家。 更重磅的消息是,零跑管理层透露明年将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 这意味着零跑可能成为首个在海外建厂的中国新势力品牌。 海外销量一旦爆发,零跑的全球地位将彻底改变。

与零跑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理想汽车本周销量仅为0.86万辆,环比零增长。 理想汽车9月整体销量33951辆,同比下滑超36%。 这种下滑主要源于理想纯电车型表现不及预期。 理想从增程转向纯电的转型阵痛正在显现。 有经销商反映,理想的纯电车型在终端市场优惠幅度已经达到10%,但依然难以拉动销量。

39周五新势力破万!零跑势猛,蔚小理重排-有驾

理想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车辆交付量仅为9-9.5万辆,同比减少41.1%至37.8%。 收入总额预计248-262亿元,同比减少42.1%至38.8%。 这些数字背后,是理想汽车产品青黄不接的尴尬现状。 理想L系列车型进入生命周期末期,纯电车型又未能接棒,这种断层让理想从“销冠”宝座快速滑落。

小鹏汽车的表现则相对稳定。 从第一季度9.4万辆到第三季度11.6万辆,累计销量31.3万辆。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开表示,公司在2025年完成了智能化和电动化新一代技术平台升级,与竞争对手拉开技术代差。 小鹏的智驾系统XNGP在城市覆盖范围已经突破200城,这种技术积累正在转化为市场优势。

纵观2025年1-7月累计销量,零跑汽车27.18万辆,理想汽车23.47万辆,小鹏汽车23.39万辆,小米汽车18.84万辆。 鸿蒙智行系列中赛力斯销量19.39万辆,超过蔚来的13.53万辆。 这些数字清晰地反映出新势力格局的洗牌速度。 曾经的“蔚小理”铁三角早已瓦解,“零鸿米”新阵营正在形成。

各家企业销量目标完成率更是直观反映现状。 截至8月,小鹏汽车完成率77.6%,零跑汽车65.8%,小米汽车62.1%,而理想汽车仅为41.1%。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终端市场的热度上。 有媒体走访北上广深四地商圈发现,理想门店客流量同比下滑30%,而零跑和小米门店则需要排队体验。

零跑的成本优势究竟从何而来? 有行业专家分析,零跑是全球少数实现整车平台化开发的新势力,其C平台衍生出多款车型,研发成本被大幅摊薄。 在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零跑自研的磷酸铁锂pack技术让其电池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 这种硬核技术积累,不是靠营销就能追赶的。

蔚来的多品牌战略也引发业内深思。 乐道L90上市首月订单突破2万辆,直接抢走了理想L6的部分市场份额。 萤火虫虽然定价在10万级别,但通过电池租赁方案,实际购车门槛降至7万元以下。 这种降维打击让比亚迪海豚等车型压力倍增。 蔚来创始人李斌内部讲话透露,三个品牌的目标是覆盖30万以上、20-30万、10-20万三个价格带,实现全市场渗透。

理想的困境不仅在于产品转型。 有知情人士透露,理想的销售体系正在经历动荡,部分区域销售总监离职率高达40%。 终端价格体系混乱,不同经销商之间的优惠幅度相差悬殊。 这种内部管理问题叠加外部竞争压力,让理想的复苏之路更加艰难。

小米汽车的爆品策略背后是极强的用户运营能力。 小米汽车APP日活已经突破百万,社区发帖量是其他新势力的3倍以上。 这种用户粘性让小米的订单转化率高达30%,远高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小米的线下交付中心经常出现车主自发组织的交流活动,这种社区文化正在形成品牌护城河。

鸿蒙智行的成功则凸显了生态优势。 问界车型与华为手机的无缝连接,吸引大量华为用户转化。 有数据显示,问界车主中华为手机用户占比超过60%。 这种跨设备体验的壁垒,让其他车企难以模仿。 鸿蒙座舱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50万,软件生态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新势力的竞争早已超越简单的销量比拼。 零跑在欧洲建厂的计划如果落地,将直接挑战大众、Stellantis等传统巨头。 蔚来的换电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换电站数量突破2500座。 小鹏的智驾数据积累超过10亿公里,这种数据壁垒让后来者难以追赶。

市场从来不会同情落后者。 理想汽车曾经凭借增程式技术独步天下,但当行业全面转向纯电时,理想的反应速度明显慢了一拍。 有分析师指出,理想的纯电平台研发比同行晚了整整18个月,这直接导致其错失市场先机。 理想的经销商库存系数已经升至2.5,远高于行业1.5的警戒线。

零跑的盈利突破给行业带来新的思考。 当大多数新势力还在亏损泥潭中挣扎时,零跑已经实现正向循环。 有投资人算过一笔账,零跑的单车毛利率已经超过特斯拉国产车型。 这种盈利能力支撑其研发投入,零跑2025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加150%,主要投向800V平台和智能座舱。

蔚来的逆袭证明高端市场仍有空间。 蔚来ES8改款后单月订单突破8000辆,成交均价保持在45万元以上。 这种品牌溢价能力让蔚来在亏损多年后终于看到盈利曙光。 蔚来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毛利率回升至18.7%,创下近两年新高。

小鹏的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订单。 小鹏G9改款后单周订单突破3000辆,智驾选装率高达80%。 有用户反馈,小鹏XNGP在城市路况的表现已经接近人类驾驶员水平。 这种技术领先带来口碑效应,小鹏的老车主推荐率升至35%,居行业首位。

小米的互联网打法正在改变汽车销售模式。 小米汽车采用直营模式,全国体验店数量突破200家。 这种渠道控制力让小米可以实现价格统一,避免经销商乱价。 小米汽车的F码(优先购买权)在二手平台被炒至万元高价,这种热度在汽车行业前所未见。

鸿蒙智行的渠道扩张速度令人震惊。 问界车型已经进入全国超过1000家华为门店,这种渠道密度是其他新势力难以企及的。 有数据显示,华为门店的汽车展区平均每天接待客户超百组,转化率是传统4S店的3倍。

新势力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 零跑的全球化、蔚来的多品牌、小鹏的智能化、小米的生态化、鸿蒙的渠道化,每条路径都代表不同的战略选择。 理想汽车的掉队警示所有玩家,汽车行业的变革速度远超预期,任何犹豫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数据不会说谎。 2025年第39周的销量榜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家企业的真实状态。 零跑的1.60万辆不是终点,蔚来的61.2%增速也不是顶点。 这场竞赛中,没有永远的领先者,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