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

最近看到个新闻,说十堰被授予“中国商用车之都”,还成了什么智能网联汽车的试点城市,整个“十四五”规划整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哦,原来这年头,连浓眉大眼的商用车也开始卷“修仙”了。

讲真,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魔幻。乘用车那边,价格战打得跟下水道开无限制格斗大赛一样,今天你掀桌子,明天我直接爆破餐厅,蔚小理米这些新仙人把BBA这些老牌天尊的道场都给拆了。大家已经不是在竞争,而是在进行一种极限施压下的集体行为艺术,主题就是“我不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在这种背景下,你再去看十堰和东风商用车搞的这些,什么“转型升级全面提速”,什么“战略地位更加稳固”,就特别有意思。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这不叫转型,这叫避难。

或者说,是在为下一场更惨烈的战争挖防空洞。

东风商主攻的商用车领域,一直被认为是汽车圈的“里世界”。这里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品牌玄学,一个卡车司机买车,他不会因为你CEO长得帅或者发布会PPT做得像艺术品就掏钱。他只关心一件事:这坨铁疙瘩能不能帮我赚钱?坏在半路上修起来贵不贵?拉同样多的货,你的油耗是不是比隔壁老王的少一滴?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这里的逻辑,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则,比黑暗森林还黑暗,因为森林里至少还有点花花草草,卡车司机的世界里只有收费站和不断上涨的柴油价格。所以,当东风商用车说他们搞出了个龙擎3.0发动机,热效率51.08%,行业领先。是是是,数据很漂亮,三体人看了可能都要起立鼓掌。但真正的考验是什么?是能不能灌进去最劣质的油,然后拉着超过核定载重三倍的货,在凌晨三点的新疆国道上,跑出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势。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评判一个发动机牛不牛逼的关键,也不在实验室,而在那些不把说明书当回事的中国司机手里。他们才是真正的终极测试员,是技术的神魔行走。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更有趣的是,他们开始搞无人驾驶矿卡和无人码头集卡。这思路,我只能说,开窍了,属于是悟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技术要想落地,就不能去挑战最复杂的场景,而要去找最简单、最封闭、最不讲理的场景。

你指望L4自动驾驶在早高峰的北京三环上跟外卖小哥和“马路三大爷”斗智斗勇?算了吧,那不是图灵测试,那是地狱级试炼。AI看了路况都得喊一声“坏了菜了”。但是在矿山和港口就不一样了。这里没有乱窜的电瓶车,没有突然躺下的碰瓷王者,所有的一切都高度流程化,路线固定,规则明确。这才是AI的舒适区,是技术的“新手村”。东风商用车这波操作,属于是典型的“不在PVP服里跟神仙打架,我去PVE服里刷哥布林总行了吧?”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理就是这么个理。

我作为一个也开过几年车的中年人,对这些“智能化”的玩意儿是越来越抱着一种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你跟我吹你的智能座舱能识别一万种语音指令,有什么用?我开车的时候只想安安静静听个郭德纲,而不是跟一个有点智障的AI语音助手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你看,十堰那边还搞了个万润新能源,给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供货,又来了个远景动力,产值要破百亿。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不装了,摊牌了。

在新能源这个牌桌上,甭管你上层建筑吹得多么天花乱坠,说什么用户体验、品牌信仰,最后的核心还是落到电池上。谁能掌握电池,谁就掌握了电动爹的“心脏”,或者说是“电子镣铐”。这才是战争的资源点。十堰把这么重要的产业环节攥在手里,等于是在大决战之前,悄悄屯了一波“压缩毛巾”,看着不起眼,战时一泡水,直接给你变出千军万马。所以别看那些新势力整天在网上吵吵闹闹,又是直播吵架又是老板互怼,真正的狠人,都在闷声发大财。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中国汽车的终极内卷,已经烧到了最不想卷的卡车司机身上-有驾

而他们搞的氢能源重卡,就更有“行为艺术”那味儿了。续航600公里,加氢20分钟,零排放。哇,听上去太阳都要给它让路了。但问题是,氢站在哪儿?加一次氢多少钱?这玩意儿现在最大的价值,不是真的解决了什么运输问题,而是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关于“未来”和“碳中和”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拿去申请补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可以在各种论坛上拿出来当“典中典”案例。至于司机师傅们用不用,那是另一个次元的问题。

这就好比修仙小说里的角色,明明筑基期都还没稳固,就开始天天琢磨怎么飞升了。步子迈得太大,就容易扯着蛋。

说到底,十堰这个“中国商用车之都”的称号,背后藏着的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胜利宣言,而是一部草根的、充满泥土味的、甚至有点悲壮的求生史。当乘用车市场已经卷成了道诡异仙,大家都在比谁更疯、谁更不正常的时候,商用车这片最后的净土(或者说泥潭),也开始被逼着进化了。

他们搞新能源,搞智能网-联,搞产业闭环,加大加大再加大,本质上都是在给自己上buff,穿金钟罩铁布衫。因为他们知道,当乘用车那边的疯子们打出个胜负之后,下一个战场,就是这里。到时候,降维打击一来,你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十堰的转型,不是一个优雅的转身,而是在悬崖边上,用尽全身力气,给自己焊上了一对翅膀。能不能飞起来不知道,但至少姿态是做出来了。而这种挣扎本身,就比任何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都来得真实。

就问你怕不怕?反正我是怕了。因为这意味着,连最朴实、最讲究投入产出比的领域,都开始被迫“表演”了。这才是最硬核的现实,一个所有人都得拿起武器,参与这场无限战争的现实。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