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句有趣的话:现在买车,越发越像算命。我自己心里还暗自点头:多半是因为我经常跟销售聊天,问他:你觉得今年还有得赚?他笑:看行情,稳点吧。然后就扯到明年新政策,咱们再看销量的数字。
说到这里,估算一下: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3230万辆,增长幅度3%。听着不算大,但你细想,2023年大概2900万,2024年差不多3100万左右(这段估算其实还挺样本少的,但大致对得上行业调性)。而新能源,占比要超一半,总指标差不多1550万辆。这让我觉得,新能源其实已经不是个新玩意了,而变成了主流,至少这是官方的野望。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位老修车工聊天:你觉得,以后客人还会愿意买燃油车吗?他皱皱眉:麻烦得很,点火、排气系统,搞得我腰都快弯不过来了。这其实反映了技术变化带来的压力。传统燃油车虽然成熟,但维修成本偏高,修一次要拆好多东西,得耐心。
我还注意到一个差异:在价格相仿的竞品中,某品牌的车在实操上差点意思——油门响应没那么灵敏,二手保值率也低几个百分点(估算,样本有限)。而另一款车,操控虽不算突出,但更让人用着顺手,这差别其实很大——不只是性能,还在于匹配供应链、调校工艺的细节。就像你说的,供应链这件事,不光是材料到工厂那个环节,还涉及到零件配比、供应的节奏。
你知道吗,我曾经琢磨过汽车研发的一个细节:像汽车芯片的缺货,实际上就像买菜一样,前一天买了菜,第二天就变得稀缺。你无法预料供应的紧张会影响什么,但明显影响大,装车排期就像排队买票,总有人抢不到。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就是,汽车的数字化转型,别看表面挺酷炫,其实涉及到软件、硬件的深度融合,除了模组化、标准化外,还在突破屏障。猜测一下:是否未来汽车会更像手机?那样每一块模块可以随意换装?这个其实我没细想过。
你有想过没有,未来的汽车是不是会自我学越开越聪明?我个人猜测,可能还会出现车会根据车主惯自我调节的场景。这也可能带来数据隐私问题,毕竟,要让汽车了解你的惯,就得勤打探你每天的生活。
提到这,我又想到,智能网联这块,听说L3级别车型有望批准上路——这就像车里多装了个司机,你不用全程盯着,但车能帮你做一些简单的判断。评判一个L3车能不能靠谱,关键还是保险、法规的配套。你会不会担心,真要上路,突然出个状况,车子反应不及,责任能算清楚吗?
我脑袋里一直在想,供应链的事情其实比想象更细碎。固态电池看似未来用得上的大趋势,但其实它的技术门槛高,生产线能不能快速跟上?就像盖房子,我会猜:现在的材料供应就像沙子和水的比例,不到位,一切都只能等,没法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想问,汽车行业真正变天的点在哪?不只是在政策上挤压传统能源车,更多是在供应链破局后,技术创新能不能真正落地?反正我觉得,现在氛围就像春天要来了,结果还得看那百花能不能按时开。
我相信,以后大家出门的体验会变得更智能。但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会让我们变得更依赖?一个自动驾驶突然罢工,普通人还能咋办?这让我觉得,行业一直在向前追赶,但是真能够跑得过那些突发状况吗?还是说,到还是得让人亲手操作作为底线?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汽车不光是交通工具,还更像个移动的电子设备,甚至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现实是:现在的车厂在变革中,压力可不小。成本调控、供应链稳定,谁都不想出个大包。你觉得,将来车主们最关心的,不就是省油还是好开吗?还是更科技范?
都说汽车产业是个大饼,但你知道的,饼不光是吃的,还得看的懂才行。可能我们都用车云端里调配小程序,就像买东西用京东家那样。只是,这样一来,车库的小细节变得越来越重要:冰箱、灯光、门锁……都跟车关联。这个时候,我就会问:你家车库的门是不是也能智能感应门开了没?
行业的变化让我有点看戏的心情。还能不能保持那份司机的兴趣,还是变成了看管家的感觉?这个看不清楚,也是新一轮猜测游戏的开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