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

广州这几天湿气重得很,地库里总有一股子潮味。刚进车的时候,手机“叮”了一下——车友群里传来一条消息,说广汽本田又换了人,这次是高洪祥顶上来了。说实话,我对这个名字不熟,但隔壁修理厂老吴一听就来了精神:“这小子以前在丰田那边搞发动机的,不简单。”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想起前两年在4S店做保养时碰到李进,那会儿他还在管事,人挺和气,就是总爱聊合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他说自己一路从采购部爬上来的,对日方流程门清。但后来不是长丰、菲亚特啥的都没落好么?师傅们背地里调侃他是“终结者”,不过也没人真恨他,毕竟谁能想到市场变脸这么快。

回头看看数据,今年头四个月才卖了十一万多辆,比去年又掉了两成多。我家楼下那位开雅阁的大哥前阵子还吐槽,“现在雅阁月销比以前少太多,都快赶不上隔壁新能源品牌。”原来飞度当年一年十来万辆,现在半年才三千出头。凌派、缤智这些,以前打车常见,现在路上都稀罕。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本田这些年的新能源步伐是真慢。本以为P7上市能翻身呢,结果首月才卖四百多台,还越卖越少。我邻居老杨去年图新鲜买了e:NP,用着用着发现充电慢得要命,还抱怨过几次空调系统反应迟钝,说夏天热起来风力跟不上。他女儿干脆把车转手给亲戚开去了。

说到底还是产品更新跟不上趟。冠道自2016出来后一直没动静,到现在连混动影子都没有;第十一代雅阁直接放弃i-MMD油电混动,只弄个插混版本,而且还只支持慢充。有一次维修技师顺嘴提起,“你看自主品牌插混,人家加速体验和续航早甩出好几条街。”他说广本最近几年技术路线都是日方拍板,中方基本没啥话语权。这点我信,因为丰田那边已经推什么“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了,本土化平台搞得风生水起。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今年上海车展,我去溜达了一圈。本田摊位上的负责人一直强调智能驾驶要保持“很本田”的感觉,可同场的丰田却直接秀出了中国工程团队,还有国产供应商一起站台。这种细节其实蛮说明问题——一个想着守旧,一个主动拥抱变化。

再聊回高洪祥,他可是发动机领域出身,这会儿正赶上本田全力冲刺新一代混动。据群友讲,高工之前主导过几个动力系统升级项目,有段时间甚至带队熬夜改参数,就为了适配国内油品和路况。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也是继郑衡之后第二个从广汽丰田跳到这里的人。“广丰系”嘛,在圈内算是一块金字招牌,有点像当年老罗(不是锤子的那个)带队救活某合资SUV一样,被业内寄予厚望。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据说现在工厂投了35亿建新的新能源生产线,一年能造十二万辆。研发中心也扩建中,但我朋友小马(专门跑供应链)私底下嘀咕:“硬件砸钱容易,可关键还是决策机制。如果还是日方主导,那转型就是空谈。”

有人拿东风日产N7举例,说销量火爆靠的是中方主导、本土适配,包括华为等大厂深度合作。而且不少人觉得,如果再按全球标准走,中国市场肯定吃亏。所以这回轮到高洪祥带队,大伙希望他能学学兄弟公司,把决策权往中方倾斜些,多听听国内用户声音,比如南宁群里的老司机就建议增加自动泊车功能,他们那里停车难,一键入库最受欢迎,还有座椅通风这种配置,也越来越被南部城市用户念叨起来。“别光顾着北美那套审美,我们这边夏天屁股坐久真遭罪。”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当然啦,也不能指望三五个月立竿见影,更何况协议只剩34个月。不少销售私底下感慨,这仗打赢与否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像是整个合资模式的一场考试。有时候晚上刷朋友圈,看见同行发二手飞度挂牌价跌成白菜价,再想想曾经巅峰时期抢断货,也是唏嘘。“时代变啦,”修理厂的小赵抽烟时常挂嘴边,“你们年轻人选车更现实,不认情怀这一套。”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至于未来怎么走?只能看新班子的魄力够不够,以及是不是敢真正让中国团队挑大梁吧。倒计时响着呢,每一天都是考验,就像我们这些普通司机,每次启动车钥匙,总盼下一程别掉链子就行——其他交给时间好了。

广汽本田换帅背后:高洪祥接棒,三年倒计时下的技术突围-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