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抗菌材料检测指南:抗菌、防霉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权威解读

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汽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据统计,每人每天在车内的平均停留时间高达 2 小时,这使得车内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车门内外把手、方向盘、座椅等高频接触的内饰部位,往往容易残留大量细菌。在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汽车这类人员流动性强的场景中,细菌与病毒的传播风险更为突出。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用户对车内健康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在汽车内饰设计中合理采用抗菌材料,并运用专业测试手段进行性能验证,已成为推动车用抗菌材料发展的关键环节。

车用抗菌材料检测指南:抗菌、防霉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权威解读-有驾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拥有CMA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车用抗菌材料测试报告。

车用抗菌材料的作用

抗菌性是指产品抑制细菌繁殖的能力,它能够有效防止材料表面细菌等微生物滋生,同时避免人体皮肤分泌物、污渍等引发微生物繁衍。这一特性不仅能降低病原微生物滋生风险,减少疾病传播,还能延缓材料因细菌侵蚀导致的老化。此外,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还可显著减少异味产生,为用户营造更健康、清新的使用环境。

目前,在提升产品抗菌性能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添加抗菌剂。抗菌剂主要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常见的有纳米银材料、氧化锌纳米材料、季铵盐等。这些抗菌剂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塑料等多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产品赋予高效抗菌功能。

抗菌材料应用范围

现阶段,非金属材料在汽车内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内饰材料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特点。出于抗菌检测的实际需求,重点关注的对象为那些与人体高频接触、存在呼吸暴露风险或容易沾染污渍的内饰部件。具体而言,不仅包括转向盘、座椅这类直接接触人体的部件,以及换挡扶手、仪表板等操作频繁的区域,还涉及门内饰板、扶手等常用组件,更涵盖顶棚、地毯等易藏污纳垢之处,以及对车内空气质量有直接影响的空调、风管及出风口等部件。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对座椅蒙皮、空调滤芯两个部件材料进行测试评价,方向盘测试结果作为观察项,只进行检测,暂不计入评价总分。

测试方法

在检测方法上,不同材质对应不同的检测标准:真皮与合成革等材质的样品,依据 QB/T4341-2012《抗菌聚氨酯合成革一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进行检验,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作为测试菌种;PVC 等塑料材质的样品,则按照 GB/T31402-2015《塑料塑料表面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执行检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作为测试菌种;纺织品、非织造布材质的样品,遵循 GB/T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 3 部分:振荡法》进行检验,测试菌种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肺炎克雷白氏菌、白色念珠菌。

防霉性能测试方法

对座椅蒙皮、空调滤芯进行测评。

针对不同材质样品,其防霉性能检验标准与试验菌种各有规范:真皮材质样品依据 QB/T4199-2011《皮革防霉性能测试方法》开展检测,选用黄曲霉、黑曲霉、大毛霉等八种霉菌作为试验菌种;合成革材质样品遵循 QB/T4341-2012《抗菌聚氨酯合成革一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以黑曲霉、土曲霉、宛氏拟青霉等六种霉菌为测试菌种;PVC 等塑料材质样品按照 GB/T24128-2018《塑料塑料防霉剂的防霉效果评估》执行检验,采用黑曲霉、球毛壳霉、宛氏拟青霉等五种霉菌进行测试;纺织品及非织造布材质样品则依据 GB/T24346-2009《纺织品防霉性能的评价》,选用黑曲霉、球毛壳霉、绳状青霉等四种霉菌作为试验菌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