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日常跑车间修车的过程中,经常会注意到一台新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那咔嚓的电子声,跟我小时候听怪兽电影里的落雷差不多,挺吓人。你说,真用心点设计,这电子声还能成为品牌的招牌呢。
话说回来,这段时间我盯了几个品牌的销量数据,估算大概会有个5到8个点的误差(体感,不是很精确),整体趋势大体不错。尤其新能源车,增长得比我想象还快—我猜大概去年同期还没有占到市场的20%,现在渗透率已逼近60%。这意味着,至少你在城市里,不主动找,几乎避不开新能源。
我经常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某品牌的销售,一个月能卖掉100辆车,算下来大概有一个月百公里成本(不考虑批发折扣)在更低一点,可能也就是3块多一公里吧(估算/样本少),一辆车销售的利润其实不算高,关键还是靠卖总量。你会不会觉得这增长套路不停变?新能源补贴一退,销量还能持续吗?这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
你注意到,去年那个旧换新政策还挺猛,尤其在8月带动整个市场,按理说那时大家都挺高兴。可到了9月,情况又变得平淡一些。我曾问过车厂的朋友,他说,政策退坡后,消费者变得更理性,买车不再盲目冲动。可我总觉得,政策一松,市场就像突然失了靶心的箭,无论怎么调整,都偏离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照例看到一张去年同期的销售表,突然发现某些区域的销量其实都差不多。比方说,北方的某个城市平均每月卖出1200辆车,在2019年就这么搞着,加上那时候高,新能源还不普及。你说新能源和油车哪个更占便宜?后者油钱占到一半云云(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其实觉得,关键是你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变了。开油车还在犯难,怕一涨,又得犯愁钱。
想问个问题,你们日常用车,有没有那种走走停停才能省点油的感觉?其实我觉得油耗跟驾驶惯关系大得很。有次一个修车工跟我说:你那车,油耗基本看着很正常,但我调整了点油门,立马就低了。我心想,真会玩。这次我就琢磨,新能源车和油车比,哪个操控更顺手?油车的传感器不假,但电子刹车总让我觉得松松垮垮;新能源的几何反应比油的快,尤其是在城市堵车时,感觉更灵敏一点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理应说新能源续航和充电速度的事,可这不是简单提高电池容量就完事的事。你研发这玩意,像做饭,料多不一定好吃,反而要调配得像调味料一样平衡。用生活比喻吧,电池用料好像爆米花,量足了,饱和度高,但会不会太硬?这就像我总喜欢调佐料,但调多了,味道就不对了。
而且,供应链的问题——你总觉得,别的厂商能调配好原材料的比例,快吗?其实就像自己煮饭,米没米一样,原料不够纯,后续生产就被卡死。你看,这次芯片供应紧张,不也让部分车型推迟了吗?买车如同票,没人喜欢停牌,但这次,几乎所有厂商都暂停了点。
其实我心里也在想,技术的瓶颈是不是比我预想的还要硬核。比如说,自动驾驶,很多车都写着Level 2,但你自己用的时候,像个半吊子司机,觉得还得靠人盯着。去年我一朋友车里的辅助系统猛按,竟然在高速上跳出来提醒我保持注意。我心想,难不成我得像跑车比赛,提前判断?但多点提示,反倒让我焦虑。
你知道,车厂那点事儿,背后其实像个麻将局。每个人都在拼策略、拼供应和资源。为了赶工宣布提前量产,结果第一批车出现些‘小毛病’——这也是我每天看到的。你那修理工,最近怎么不断来回调试?我问,他笑:这批货,拼了命都要出货,后期就像打补丁。
说到这,我又想到,近年来大家都关注,新能源的成本变得更低了,尤其是电池价格。从去年开始,电池单价从一千多美元降到大概70美元每千瓦时,有点像苹果死磕的芯片,越做越便宜,但问题是——性能和寿命能跟得上吗?我估算,普通电池生命周期在300到500次充放电之间(估算/体感)。你可能会说,反正天天充,坑人也得玩几年。
对了,你会常想,未来油车会消失吗?我猜大概还得个十年,尤其是偏远地区,油车还会有市场。城市里谁还用油车,像坐火车用了胶带把碎玻璃粘起来一样,过不了多久可能就被淘汰了。也许吧,未来的电油并存会像前几年手机还卖得火,充电宝随身带着。
说完这,我突然想起一位经销商跟我说:你别看现在新能源涨势好,市场最终还是要靠充电站和电池供应维持。这行为像我们早年的高速公路,开始挺堵,但逐渐开拓了出来。其实我挺疑惑的,像我这种普通消费者,觉得只要车方便就行,至于背后那些粮仓?我不太关心。
回来再说,未来充电便利度还得再提升,像路边快充站逐步变普及,但这个跨度是几年。你会不会觉得,这种转型就像洗澡,要从温水变热水再到开水一样,不会一天就能搞定?其实我也常想,车厂在搞这些插电技术,研发里最关键的那个心跳,其实在于电池管理和续航优化。
我身边那位修车师傅经常跟我抱怨:还不是技术问题,太多细节要搞清楚,有时候整天调调调,搞得我像个调酒师一样。他虽然不觉得专业,但我知道,他用的工具就像调料瓶,少了调料,味道就不对。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说句实话,除了技术,最让我关注的还是那份耐用。你说汽车的零部件会不会像我小时候玩泥巴,摔了几次还会冒出新花?这个耐久水平,怎么评估?我知道,厂商其实很重视这一点,他们用的材料成本远高于普通钢板,但用料有多硬?这个我真没细想过。
最终在我心里其实还有个问号——你会不会觉得,这行业的平衡点,就像每天早上想喝的那杯咖啡,苦中带香,怎么泡都得调到适合自己才行?毕竟,汽车就像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你说,未来那一辆车,会不会突然变得很不一样,比如加个大屏幕,放个3D游戏?这是真的会有人在开车时打游戏吗?我有点怀疑。
(这就是我喜欢开车的理由,有时候就是看着路边的灯光,看着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世界,从一台车开始变得更真切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