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说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干到1550万辆,这数字比我之前听到的都大了。其实回想起来,去年我在4S店看到的新能源车销售数据,有点能印证这趋势。那会儿,一个刚买车的朋友跟销售说我实在不想再加油了,这电车续航够用就成,销售笑着回放心,今年芯片要好点,这续航和稳定性应该能让你满意(体感,样本少)。销量这么猛,芯片短缺的问题会不会真有缓解?还是厂家背地里又捂了好几个月的货?
说回销售,别看销售嘴上说得轻松,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聊修理工时他说:这车电控系统复杂,维修咱们店比传统车复杂三分之一,时间成本高不少。真心觉得,新能源车的确不是光靠政策数字能说了算,背后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没那么简单。
比如同价位的纯电SUV和插混SUV,表面看价格差不多,实际用起来感觉差挺多。纯电车型充电稍微麻烦点(别说快充了,家里没有墙盒显得特别别扭),而插混车油电两用,长途出游压力小很多。这个供给侧的选择多,其实就是厂家在不同技术路线上的博弈。要是不考虑用车场景,你觉得纯电和插混哪个更接地气?我觉得这还得看消费惯和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推动的充电桩数量也是个大坑(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芯片,工信部口中的加快突破让我想起了研发现场。芯片研发就像做大餐,先得有好的食材(设计和原材料),再得厨师有手艺(研发团队),最后碗盘得够大(工厂产能)。我以前想当然觉得厂商自己砸钱就能快速搞定,事实证明供应链链条长得吓人,任何环节卡壳都能搞掉整个项目。撑得起产品供应这话,确实没那么好实现。
不过我刚才说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定涨得这么快,也有点大了。考虑到区域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户接受度,最终增长也许不会那么暴涨,比如说15%—20%这个区间更靠谱些(估算)。毕竟,一辆电动车即使有功能,适不适合用户的生活方式,还是很关键。
对了,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销售人员提到智能网联时,总夹着点官方话术?你认为这些智能辅助功能,实际开车时有多大用处?我个人体验下来,市区倒车影像还行,自动泊车就得看运气了。安全方面,L3级自动驾驶的准入看似利好,实际能不能让老百姓真用起来,还是个问号。
有朋友质疑说,新能源车这么快涨价,维护成本会不会反而高?我倒觉得,算个百公里综合成本挺有意思。照我粗算(临场小计算了下),续航300公里的电动车,算上电价、保险、保养,百公里成本能比燃油车低个20%—30%(体感,粗略),但买车入门价高了,平摊很长周期才划算。要是我该买哪种预算更灵活的车?不禁让我怀疑,销量目标这么高,背后有多少用户是真的冲动买的?
说起渠道,底下销售的心态其实挺复杂。他们一边对新技术有期待,一边也嫌麻烦。听门店一哥们吐槽:这串保养流程改来改去,客户还不买账,真不知道这车卖给谁。这细节里的文化变革,其实是产业转型最难啃的骨头,单靠政策推还不够。
说着说着,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智能网联升级和产能提升之间,哪个撑得起未来的销量才是更有趣的问题。究竟是技术革新驱动需求扩展,还是硬件生产力在按节奏走?有时候倒觉得,车企和用户都在等待一个爆款出炉,带来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改变。
是不是只有解决了充电难、芯片稳定和智能体验真正落地,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进入普及快车道?你觉得它会比传统燃油车改变生活方式的速度快,还是慢?今天晚上,我还在想那个试点城市公交推广目标70万辆,是算单车目标,还是综合期望?(猜测,不确定)
这事儿复杂得让人头皮发麻。说不清倒不如关注路上那些新挂牌的车,听听他们主人的故事。有时候,一辆车的仪表盘颜色变换,才是最真实的风向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