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这股风,刮得是越来越猛。如今买车,你要是说不带个辅助驾驶,都感觉跟不上时代了。尤其跑长途,那玩意儿确实能让你的脚脖子歇会儿,省心不少。可话又说回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为信错了、用偏了辅助驾驶,结果闹出的悲剧,也一天比一天多。
一边是车企们跟比赛似的,个个都把自家系统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说能直接带你飞;另一边呢,不少车主也真就信了,以为车子从此成了“老司机”,自己翘着二郎腿就行。这种“一个敢吹,一个敢信”的局面再没人管管,迟早要捅出个天大的篓子。好在,该来的总会来,国家队终于下场了。
想偷懒先过我这关
最近,工信部悄悄放出来一份文件,叫《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征求意见稿。这名字长得能绕晕人,但你把它掰开揉碎了看,核心意思就一个:给现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辅助驾驶系统,上个规矩,戴个“紧箍咒”。
最颠覆的一条,就是以后这功能不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了。每次你发动车,系统得先像个教官一样审视你:哥们儿,你培训过吗?考试过了吗?知道这东西的脾气和局限不?只有系统确认你是个“明白人”,才会把辅助功能的开关交到你手上。
估计有人要犯嘀咕了:“我开了半辈子车,现在用个新功能还得先考证?”可现实就是这么打脸,多少人连“辅助”和“自动”俩词儿啥区别都没搞清,就敢在高速上彻底撒手。这么一看,先“持证上岗”,恐怕还真是为了大家好。这场考试,值了。
方向盘一撒手好日子到头
别以为考完试就拿到了“免罪金牌”。新规里还藏着更狠的一招:实时动态监控。这可不是以前那种“亲,您已疲劳驾驶,请注意休息”的温柔提示,这是实打实的“鹰眼”在盯着你。
意见稿里写得清清楚楚,辅助驾驶系统必须有能力检测你的手是不是在方向盘上,眼睛是不是在看路。一旦发现你长时间双手离开方向盘,或者眼神飘忽不定,系统会先温柔提醒,再严厉报警。你要是还跟它犟,那对不起,系统直接罢工,顺手把这个功能给你“临时封禁”,至少半小时起步。
没错,就算这功能是你花大价钱选装的,只要你不按规矩来,系统照样“封你号”。可能有人不服:“我花钱买的服务,凭什么还要被它‘教育’?”可问题是,马路从来不是你一个人的游乐场。你的一个不留神,损失的可能不只是钱,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秋后算账有凭有据
以前最怕的是什么?出了事扯皮。你说你没碰方向盘,我说系统突然失灵,最后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相成了一笔糊涂账。
为了终结这种“罗生门”,新规强制要求,所有带辅助驾驶的车都得装上一个“黑匣子”,官方名叫“组合驾驶辅助数据记录系统”。它会像个贴身保镖,实时记下系统什么时候开的、驾驶员当时在干啥、有没有规范操作这些关键信息,而且容量大到能存下至少2500次事件记录。
这么一来,谁也别想耍赖了。出了事,直接调数据,是人的锅还是机器的锅,一目了然。这不光是保护了我们车主的权益,更是反过来逼着车企们必须对自己的技术负责。万一真是系统有bug,有了铁证,也能更快地推动召回和改进。
牛皮吹破天的时代过去了
说句大实话,很多人对辅助驾驶的误解,根子就出在车企的宣传上。这几年,为了多卖几台车,什么“自动变道”、“自动跟车”、“自动泊车”的词儿满天飞,有些胆子大的,干脆直接就往“自动驾驶”上靠,让消费者晕晕乎乎地以为,车子真能自己“包办一切”了。
这种“重营销、轻教育”的套路,以后怕是行不通了。国标草案要求车企必须老老实实地通过官网、车机系统这些渠道,把自家系统的功能、局限性和正确用法给用户讲个底儿掉,不许再玩那些含糊其辞的文字游戏。
不仅如此,新规还把从L1到L2+级别的各种辅助功能,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测试标准。以后车企再想吹牛,就得拿出真凭实据和测试报告来,休想再靠几个花里胡哨的营销词就蒙混过关。
结语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坏的是让它在没有规矩的旷野里野蛮生长。当一项技术已经悄然进入超过62%的新车,覆盖了近776万辆的年销量时,它就不再是少数极客的玩具,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出行安全的公共议题。
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国内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销量渗透率已经高达62.58%。这意味着,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次的意见稿,不是要给技术发展踩刹车,恰恰是在为它铺设一条更安全、更长远的跑道。无论你是老司机,还是准备买车的消费者,都该花点时间了解这些变化。毕竟,当我们手握方向盘时,最重要的事,永远只有一件,那就是平平安安地回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