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不满足这3个条件的电车,别买,不是误导,是现实

现在这年头,要说买东西什么最让人纠结,买车绝对能排得上号,尤其是买新能源电车,那感觉简直比自己孩子填高考志愿还复杂。

大伙儿辛辛苦苦攒点钱,想换个新车改善一下生活,结果一脚踏进汽车城,耳朵边就全是“激光雷达”、“智能座舱”、“云端计算”这些听着就高大上的词,听完一圈下来,脑子是懵的,感觉自己不是在挑代步工具,倒像是在选一个能变形的机器人。

销售人员讲得天花乱坠,可咱们心里得有杆秤,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当口,汽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2025年起,不满足这3个条件的电车,别买,不是误导,是现实-有驾

今天你觉得花大价钱买了个时髦货,可能过了三年,想卖二手车的时候,人家车贩子一看配置,直摇头,说你这车已经是“老古董”了,价格直接给你拦腰砍。

这话虽然不好听,但确实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所以,为了让咱们的血汗钱花在刀刃上,今天就得把话说明白,到了2025年,有几个硬性条件,如果一台电车不满足,那咱最好就多看看,别急着掏钱。

咱们先说说充电这个最基本的事。

现在电车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

就是充电慢、排队长。

这个问题在2025年,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分水岭,那就是看它是不是“800V高压平台”。

这个词听着专业,其实道理很简单。

您可以这么想,充电就像往一个大水池里灌水,以前主流的400V平台,就好比一个普通口径的自来水管,水流开到最大,速度也就那样,灌满一池子水得等半天。

而800V平台,相当于直接给你换上了一根消防水管,电压翻了一倍,充电功率一下子就上去了。

2025年起,不满足这3个条件的电车,别买,不是误导,是现实-有驾

这带来的区别是天差地别的。

节假日跑高速,服务区里最壮观的景象就是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龙。

这时候,那些支持800V快充的车,比如像小米SU7、小鹏G9这些,车主把充电枪一插,去便利店买瓶水、上个洗手间的功夫,回来一看,续航里程就涨了二三百公里,然后潇洒地开走,留下后面一排400V平台的车主,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车充了半小时,续航才慢吞吞地增加了一百来公里。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落差,经历过一次,就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更关键的是,这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昂贵技术了。

根据行业内的分析报告,到2025年,市面上采用800V平台的新能源车数量会猛增到超过两百万辆。

任何技术,一旦上了规模,成本就会直线下降。

现在二十多万的车都已经开始普及800V了。

这就好比大家都用上5G手机了,你再去买个4G手机,虽然也能打电话上网,但那种处处慢人一步的感觉,会让它的价值大打折扣。

所以说,800V在2025年,已经不是加分项,而是最基本的入场券。

2025年起,不满足这3个条件的电车,别买,不是误导,是现实-有驾

说完了充电,咱们再聊聊续航。

过去几年,电车的续航里程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看着很美好,实际总差那么点意思。

厂家宣传的CLTC工况续航动不动就六七百公里,可老百姓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北方,冬天一开暖气,续航直接打个七折,再上个高速,速度一提起来,电耗又上去了,最后能跑个标称续航的六成就得烧高香了。

这种“续航虚胖”的问题,让很多人对开电车出远门心里直打鼓。

但是,这个情况在2025年也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这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咱们国家强大的动力电池产业。

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行业巨头,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硬是把电池的成本给“打”了下来,一度降到了每瓦时四毛钱左右。

电池便宜了,汽车厂家自然就敢给你用更大容量的电池包了。

所以我们看到,市场上十几万的车,像长安启源A07,续航已经做到了710公里;广汽埃安的一款车,更是用不到十六万的价格,把续航堆到了750公里。

700公里的真实续航,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就是实现了“通勤自由”,对于绝大多数每天上下班来回几十公里的人来说,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周甚至十天充一次电,彻底告别了以前那种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充电桩的焦虑。

2025年起,不满足这3个条件的电车,别买,不是误导,是现实-有驾

其次,就是让北方用户有了过冬的底气,好的电池技术配合优秀的热管理系统,现在低温环境下续航衰减已经控制得很好了,再也不会一到冬天就感觉车子被“冻傻了”。

最后,就是真正实现了跨城出行的无压力。

比如从北京开到济南,或者从上海开到南京,全程三百多公里,以前开电车中途总得规划一下去哪补电,心里不踏实。

现在满电出发,一口气开到目的地,空调音乐都开着,还有不少余量,这种从容的感觉,才是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真正福利。

所以,那些标称五百公里,实际跑起来只有三百多公里的车型,未来很可能就只能在网约车市场里找到了,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家庭用户来说,确实没有太多吸引力了。

最后,咱们得谈谈“智能”这个东西。

现在是个车都敢说自己智能,但此智能非彼智能。

如果一个车所谓的“智能”,还停留在高速上帮你保持车道、跟着前车跑的“自适应巡航”阶段,那在2025年,它真的只能算是个“半成品”。

真正的智能驾驶,至少要达到L2+的级别,能够在像城市高架、环路和高速公路上,实现从A点到B点的导航辅助驾驶。

咱们可以想象几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就能明白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了。

2025年起,不满足这3个条件的电车,别买,不是误导,是现实-有驾

比如,你辛辛苦苦加班到半夜,开车回到家,面对小区里那个又窄又难停的立体车库,以前是不是得来回倒腾好几把,生怕蹭了。

现在,支持高级别自动泊车的车,你人可以直接下车,在手机上按一下,车子自己就稳稳当当地开进去停好了。

再比如,节假日开车出门,被堵在高速上一眼望不到头,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人都麻了。

而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不仅能帮你自动跟车,还能在旁边车道出现空隙时,判断安全后自己打灯变道,整个过程比很多新手司机都平顺。

还有更厉害的,像问界M9那种智能大灯,晚上在光线不好的地方会车,它能直接在地上投射出两条光毯,清晰地告诉你车子的宽度,避免剐蹭,甚至能精准地照亮路边的行人,提醒你注意安全。

这些功能已经不是锦上添花了,它们是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把人从枯燥重复的驾驶劳动中解放出来。

更重要的是,一套好的智能驾驶系统,它的硬件是预埋好的,未来可以通过网络升级(OTA),不断学习和进化,让你的车越用越聪明。

而那些硬件配置跟不上,无法升级的车型,买到手的那天就是它功能的顶峰,之后只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迅速贬值。

这其中的价值差距,在未来的二手车市场上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了,买车毕竟是看个人需求,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买的是增程式或者插电混动的车,车里带着个“发电机”,完全没有里程焦虑,那对纯电续航和快充的要求自然可以放低一些。

或者说,你的需求非常明确,就是花个几万块钱,买个像五菱宏光MINIEV那样的小车,每天就在家和单位之间两点一线地跑,解决最后几公里的代步问题,那讨论什么长续航、高阶智驾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毕竟它的价格和用途摆在那里。

还有一类朋友,就是纯粹的驾驶爱好者,就喜欢那种方向盘握在手里、一切由自己掌控的感觉,觉得各种辅助功能都是多余的,那么对他们来说,一个基础的辅助驾驶系统,可能也就足够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