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收费的高速,终于来了”这个标题,心里头是不是一下子就亮堂了?
感觉就像盼了许久的福利终于要发到手上了,以后出门自驾游,一脚油门踩到底,再也不用算计那几十几百的过路费了。
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谁不希望出行成本能低一点,路上的体验能更顺畅一点呢。
不过,咱们先别急着高兴,这事儿得掰开来、揉碎了好好聊聊。
这个所谓的“不收费高速”,到底是一场覆盖全国的“甘霖”,还只是局部地区飘过的一小片“阵雨”?
这背后的门道,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要想把这事儿弄明白,咱们得先回头看看,咱们国家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是怎么来的。
短短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公路建设就像按下了快进键,高速公路总里程噌噌地往上涨,现在早就是世界第一了,到2022年底的数据就已经超过了17.7万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说,咱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干了人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事。
这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当然,也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
修一条高速公路,尤其是在山区、跨江跨海的地方,那成本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这笔钱从哪里来呢?
总不能光靠国家财政拨款,那压力也太大了。
于是,一个非常聪明且务实的办法就诞生了,那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这个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就跟咱们普通人贷款买房子一个道理。
你想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手头的钱不够,怎么办?
找银行贷款。
银行先把一大笔钱给你,让你把房子买下来,然后你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每个月还一部分本金和利息。
高速公路也是这样,国家或者企业先通过贷款、融资等方式把钱凑齐,把路修好,让大家能提前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交通。
然后,通过在高速公路上设立收费站,向过往的车辆收取一定的费用,用这笔钱来慢慢偿还当初建设时欠下的贷款和利
息。
所以,我们每次经过收费站交的钱,实际上就是在为这条路的“建设成本”买单。
从这个角度看,收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支撑我们国家基建飞速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还贷”,那总有还完的一天吧?
就像房贷还清了,房子就彻底是自己的了。
没错,这正是“不收费高速”出现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收费期限到了。
根据我们国家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经营性的高速公路收费期限一般是25年,中西部地区因为建设成本高、车流量相对少,回本慢一些,最长可以到30年。
一旦这条路收的钱足够还清建设贷款和利息,并且达到了规定的年限,它就应该停止收费,回归其纯粹的公共交通属性。
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例子。
比如,上海的沪嘉高速,作为我们国家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早在2012年就停止了收费,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给全国人民都树立了一个标杆,证明了这个模式是有始有终的。
还有像山东的荣乌高速有些路段,也因为收费期满,现在大家开车经过就不用再掏钱了。
这些“功成身退”的高速公路告诉我们,收费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永久的目的。
除了这种到期自然免费的情况,还有一种更“给力”的,就是地方政府主动“买单”。
在一些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比如广东、浙江等地,地方财政比较充裕。
他们可能会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比如一条环绕城市的高速公路,如果一直收费,可能会影响市民的日常通勤,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不利于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连接和发展。
这时候,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就可能站出来,用财政的钱把这条路剩下的经营权给买回来,或者直接把剩余的贷款一次性还清,然后对公众宣布:免费通行!
广州的环城高速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政府通过这种方式,相当于花钱买来了更高的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的便利,这笔账算下来其实是划算的。
但这就像一个富裕的家庭提前帮孩子还清了房贷,虽然让人羡慕,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个实力,所以这种模式目前也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当然,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熟悉、最能亲身感受到的免费,就是节假日期间的“福利”了。
每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这四个法定节假日,七座及以下的小客车上高速是不用交钱的。
这个政策从2012年开始实施,已经成了大家节假日出行的“标配”。
这可不仅仅是为老百姓省点钱那么简单。
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是一盘大棋。
通过免收通行费,极大地鼓励了大家在假期出门旅游、探亲,直接拉动了消费,促进了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国家是牺牲了短期的通行费收入,换来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更大活力,也满足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宏观调控。
聊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想,既然免费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干脆把全国所有的高速公路都免费了呢?
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却很复杂。
首先,我们得算一笔“养路账”。
一条高速公路建好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它就像我们买回家的汽车一样,需要持续不断地保养和维护。
路面被来来往往的车辆碾压,时间长了会开裂、会有坑洼,需要修补;道路两旁的护栏、指示牌、监控摄像头等设施会老化,需要更换;隧道里的照明、通风系统得24小时运转,这都是电费;冬天要是下大雪,还得有人撒盐除冰,保障通行安全;万一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还得有路政、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
所有这些日常的养护、管理和运营,每年都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公开数据,全国收费公路每年的养护支出都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字。
如果全国高速都免费了,这笔钱从哪儿来?
最终很可能还是要通过增加税收等方式,由全体纳税人来承担。
这样一来,不管你开不开车,上不上高速,都得为公路的养护买单,这又会产生新的不公平。
其次,我们国家太大了,各地发展很不均衡。
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车流量也大,收费公路可能早就回本了,甚至还有盈余,他们有底气去探索免费或者降低收费。
但是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很多地方财政本来就比较紧张,修路的贷款还没还完,每年的通行费收入是维持道路正常养护、偿还债务,甚至是继续修建新路的重要资金来源。
如果在这些地区也强行推行免费,那无异于“断了粮”,结果可能是路况越来越差,没人维护,新的道路建设也陷入停滞,反而会拖累当地的经济发展。
所以,高速公路收费与否,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
所以说,“不收费的高速”确实来了,但这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收费期满,我们会看到更多免费的路段出现。
一些有条件的城市,也可能会出于发展需要,让更多的城市快速路回归公益。
同时,我们的管理政策也在不断优化,比如现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的“差异化收费”,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比如高峰期和深夜)、不同的车型(比如大货车和小客车)来收取不同的费用,用价格杠杆来调节车流量,提高路网的通行效率。
这或许比单纯地讨论“收”还是“不收”,是一个更加科学、精细化的方向。
总而言之,高速公路从“收费还贷”到部分“回归公益”,正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值得我们期待,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多一份理性和耐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