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最后的堡垒,是不是快守不住了?

还记得去年奔驰S级轿车在中国市场一车难求的盛况吗? 谁能想到,短短一年后,这款百万豪车的销量会断崖式下滑? 2025年1-8月,奔驰S级在华销量仅为78辆,同比暴跌92.4%。 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德系豪华车阵营正在经历的剧烈震荡。

BBA最后的堡垒,是不是快守不住了?-有驾

当你走进一家商场的新能源汽车展厅,会发现曾经需要加价购买的BBA车型,如今正在以惊人的折扣力度促销。 2025款的奔驰C260L运动版指导价35.68万元,北京4S店的裸车价格已经降至25万元,还能叠加2.5万元的报废补贴。 即便如此,今年上半年奔驰C级销量还是同比下降了16%,奥迪A4L更是下滑27%。

这种价格战已经蔓延到中大型豪华轿车市场。 宝马5系的入门款从43.99万元直接下调到26万元左右,降幅高达40%。 奥迪A6L和奔驰E级也分别出现约14万和15万元的终端优惠。 放在五年前,这样的降价幅度简直难以想象。

BBA最后的堡垒,是不是快守不住了?-有驾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奔驰净利润同比暴跌55.8%,奥迪净利润下滑37.5%,宝马净利润下降29%。 利润下滑的背后,是BBA在华的销量全面承压。 今年三季度,宝马在华销量14.71万辆,同比下降0.4%;奔驰第三季度在华销量12.51万辆,同比降幅达到27%。

更让BBA焦虑的是,在20万至3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比已经从去年同期的60%提升至63.3%。 这个细分市场曾经是BBA走量车型的核心战场,如今正在被新能源车型快速蚕食。

BBA最后的堡垒,是不是快守不住了?-有驾

宝马在财报中直言,中国市场中低端车型竞争激烈。 上半年,宝马的走量车型X3/X4交付量同比下滑24.6%,电动车型i3/i4的交付量更是暴跌70.8%。 这些原本用于摊销固定成本的支柱车型销量下滑,直接冲击了BBA的利润结构。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2012年BBA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占有率曾经达到94.03%的顶峰。 那时奥迪、宝马、奔驰几乎就是豪华车的代名词。 但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3%。 而到了2024年,BBA三家合计的市场占比仅剩35%。

BBA最后的堡垒,是不是快守不住了?-有驾

这场市场格局的重构过程中,凯迪拉克、沃尔沃、捷豹路虎等二线豪华品牌率先发起冲击。 它们通过国产化降低价格,与BBA展开正面竞争。 为了应对挑战,BBA也曾推出更多国产车型和入门级产品,价格一度下探到20万元区间。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新能源浪潮袭来之时。 以蔚来为例,其首款车上市时就明确对标宝马和奔驰。 理想汽车创立初期,多款增程车的售价都在30万-40万区间。 这些国产新能源品牌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市场。

BBA最后的堡垒,是不是快守不住了?-有驾

2025年上半年,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中国品牌占比已超过80%。 在30万元以上纯电汽车市场,蔚来一家就占据了40%的份额。 理想汽车在豪华车市场的份额接近10%,问界也升至7.6%。

这些数字背后是产品力的真实较量。 当国产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快速迭代时,BBA的电动化转型却显得步履蹒跚。 以宝马为例,其在华电动车渗透率不足20%,远低于中国整体新能源汽车44.3%的渗透率。

超豪华市场这个BBA最后的堡垒,也开始出现裂痕。 从2023年底开始,国产新能源品牌纷纷推出售价超过70万元的车型,直接对标宝马7系、奥迪A8L和奔驰S级。 比亚迪推出仰望U8系列,豪华版售价109.8万元;蔚来发布行政旗舰轿车ET9;华为参与打造的尊界S800也加入战局。

市场反应出乎很多人意料。 2025年4月,蔚来ET9在上市后的首月销量达到835台,超过了宝马7系的761台和奥迪A8L的649台。 虽然奔驰S级仍以1673台保持领先,但格局已经开始松动。

更令人惊讶的是尊界S800的表现。 这款车在开启预订后的109天内获得超过1.4万台大定订单,这个数字接近今年上半年BBA“78S”车型的销量总和。 由于订单远超预期,相关企业甚至调动办公室人员支援生产环节。

9月的前三周,尊界S800的交付量分别为331台、360台和485台,交付量逐周爬升,在70万元以上的豪华轿车细分市场中接连位居榜首。 这样的爬坡速度,在传统豪华车领域是难以想象的。

国产新能源品牌在超豪华市场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 回顾历史,2018年8月,前途汽车推出售价70万元的K50运动电动超跑,最终因定价高、品牌影响力弱,年销量大多维持在两位数水平,最终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2019年7月,高合推出起售价68-80万元的HiPhi X,对标BBA的78S系列及保时捷Taycan等车型。 创始人丁磊曾表示高合不仅做商品,更要做作品。 但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重组无望,丁磊因公司债务问题多次被限制高消费。

这些早期尝试虽然商业上不算成功,但却为后续品牌积累了宝贵经验。 蔚来创始人李斌选择了相对稳健的策略,先在30-50万元价格段站稳脚跟,再向上突破。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逐渐建立了消费者信任。

技术路线的差异也成为竞争的关键变量。 蔚来通过用户运营、换电体系和服务网络构建高端品牌调性;比亚迪凭借“易四方”、“云辇-P”等技术塑造“技术才是奢华”的品牌形象;华为则通过鸿蒙智行模式,为合作车企提供技术支持与渠道赋能。

在智能化方面,国产品牌展现出明显优势。 大尺寸屏幕、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快速充电或换电能力,成为与传统豪华品牌竞争的核心要素。 这些配置在70万元以上的国产新能源车型上已经成为标配,而同等价位的BBA车型在智能化体验上却相形见绌。

消费观念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 新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实际体验,而非单纯看重品牌历史。 社交媒体上,“买BBA就是买个标”的说法越来越有市场,反映出品牌溢价正在被重新评估。

面对冲击,BBA也在积极求变。 奥迪选择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次合作专注于提升L2+级系统的体验,而非直接追求L4级自动驾驶。 华为提供乾崑智驾系统作为“大脑”,奥迪则提供自家的VMM作为“小脑”。

宝马在2023年7月宣布与中国科技公司Momenta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Momenta在业内率先实现了一段式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应用。

奔驰同样与Momenta合作推进高阶智驾。 与宝马不同的是,奔驰自2017年以来持续对Momenta进行投资,这种“资本+技术”的绑定意味着更深入和长期的战略协同。 按照计划,奔驰首款搭载Momenta智驾方案的全新CLA新车型,预计今年四季度在中国上市。

这些合作反映出BBA正在加速本土化转型。 宝马明确提出“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的战略,承认了中国市场特殊性对全球战略的重要性。

但转型过程充满挑战。 BBA在电动化领域的投入产出比尚未达到预期,传统燃油车业务的下滑速度远超电动车业务的增长。 2025年上半年,宝马的电动车全球销量31.89万辆,同比增长18.5%,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仍落后于本土品牌。

供应链体系的重构也在加剧竞争压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本土供应链,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 而BBA仍然依赖部分进口零部件,在成本和响应速度上处于劣势。

渠道变革同样值得关注。 国产新能源品牌普遍采用直营模式,价格透明、服务标准统一。 而BBA的经销商体系在价格管理、服务体验上面临挑战,不同经销商之间的报价差异时常引发消费者投诉。

二手车市场的变化同样反映出品牌价值的波动。 随着新车价格下探,BBA车型的保值率出现明显下滑。 特别是电动车型,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快,二手电动车贬值速度远超传统燃油车。

在超豪华市场,品牌积淀仍然是BBA的重要护城河。 但这个护城河正在受到冲击。 除了销量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认知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开始选择国产新能源车型作为公务用车,这个趋势在部分地方政府和国企中已经显现。

售后服务体验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蔚来的换电网络、理想的增程解决方案、华为的智能维保体系,都在重新定义豪华车的服务标准。 传统4S店模式的服务响应速度和服务透明度面临挑战。

研发投入的差异也开始显现成果。 中国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算法迭代速度明显快于传统车企。 而BBA的全球研发体系在应对中国市场特定需求时,往往显得不够灵活。

人才流动的方向也反映出行业格局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汽车行业人才从传统车企流向新能源品牌,特别是在智能驾驶、软件算法等新兴领域。 这种人才迁移进一步加速了技术积累的差距。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营销方式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国产新能源品牌在社交媒体、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营销投入远超传统车企,更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沟通方式帮助其快速建立品牌认知。

产品更新节奏的差异同样明显。 国产新能源品牌普遍保持一年一次大更新的节奏,而BBA的传统车型换代周期通常需要五到七年。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下,这种节奏差异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

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成为影响因素。 近期部分国际局势变化导致欧洲供应链出现波动,而中国本土供应链的稳定性为国产品牌提供了保障。 这种稳定性在产能爬坡和交付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的态度同样值得关注。 新能源品牌在融资能力、估值水平上展现出优势,为其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而传统车企的市值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在考虑购买30万元以上车型的潜在消费者中,将国产新能源品牌纳入首选方案的比例已经从三年前的不足20%提升到现在的超过50%。 这种心智占领的变化可能产生长期影响。

经销商网络的调整反映出市场现实。 部分BBA经销商开始缩减规模或转型多品牌经营,一些地理位置不佳的4S店出现闭店潮。 而新能源品牌的直营门店仍在加速扩张。

产品质量口碑的积累需要时间,但国产新能源品牌在这方面进展迅速。 J.D. Power等第三方质量报告显示,主流国产新能源品牌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品牌水平。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支撑。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充电桩总量已经突破900万台,覆盖密度和便利性全球领先。 这种基础设施优势降低了电动车的使用门槛。

政策环境也在持续优化。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部分城市对新能源车提供路权优惠,这些措施为新能源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等举措,反映出全球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这种外部环境可能影响各品牌的全球战略布局。

文化自信的提升助推国产品牌崛起。 随着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国产高端产品的接受度明显提高,这种心态变化为高端品牌成长提供了土壤。

跨界竞争成为新常态。 科技公司进入汽车领域带来全新的产品理念和商业模式,传统车企的竞争边界被不断拓展。 这种跨界竞争加速了行业变革。

研发本土化成为关键战略。 BBA加大在中国研发投入,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招聘本土人才,试图更快地响应中国市场变化。

供应链本土化也在推进。 为降低成本和提高响应速度,BBA加速推进核心零部件本土采购,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且面临技术标准统一等挑战。

品牌定位的调整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市场竞争,BBA开始重新梳理各品牌定位,试图通过差异化策略应对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产品线调整反映出战略转向。 BBA在华产品组合中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部分燃油车型逐步退出市场,这种产品迭代反映出技术路线的转变。

销售模式的创新尝试不断涌现。 部分BBA经销商开始尝试直营模式或混合模式,试图在保持经销商体系稳定性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

售后服务升级成为竞争焦点。 BBA推出更长质保期、更灵活的服务套餐,试图在售后环节提升客户黏性,应对新能源品牌的服务优势。

二手车业务成为新增长点。 面对新车利润下滑,BBA加大认证二手车业务投入,试图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维持盈利能力。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BBA投入资源建设数字化营销平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试图提升运营效率和数据洞察能力。

组织架构调整持续进行。 为适应电动化转型,BBA对研发、采购、销售等部门进行重组,建立更扁平化、更敏捷的决策机制。

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拓展。 除了技术合作,BBA与科技公司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建立合作,试图补齐数字化能力短板。

人才结构优化成为长期任务。 BBA加大软件人才、数据科学家等新兴领域人才的招聘力度,但与传统机械工程师的文化融合需要过程。

成本控制压力持续加大。 面对价格竞争,BBA通过平台化开发、模块化生产等方式降低成本,但转型期的投入使短期财务承压。

产能调整反映市场变化。 部分BBA工厂产能利用率下降,电动化转型需要的新产能投资面临回报周期长的挑战。

全球战略与中国市场的平衡成为难题。 BBA需要协调全球统一标准与中国本地化需求的矛盾,这种平衡考验管理层的决策智慧。

品牌价值重塑面临挑战。 在维持高端定位与参与价格竞争之间,BBA需要找到平衡点,避免品牌价值被稀释。

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创新。 面对直营模式的竞争,BBA的经销商体系需要创新客户维护方式,提升客户忠诚度。

监管环境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各国对数据安全、碳排放等监管要求不断提升,合规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竞争维度。

技术路线选择存在风险。 在纯电、插混、增程等多技术路线并存的背景下,BBA需要做出前瞻性布局,避免押错技术方向。

市场竞争格局持续演变。 新品牌不断加入,传统品牌加速转型,合作与竞争关系复杂化,市场格局远未稳定。

产品差异化难度加大。 当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成为标配,BBA需要找到新的差异化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盈利能力挑战严峻。 在价格战和转型投入的双重压力下,BBA需要重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供应链韧性面临考验。 全球供应链波动性增加,BBA需要建立更灵活、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应对不确定性。

数字化转型效果待验证。 虽然投入巨大,但传统车企的数字化转型成效需要时间检验,组织文化变革是最大挑战。

品牌传承与创新需要平衡。 百年品牌的历史积淀是优势也是负担,如何在保持经典的同时拥抱创新考验品牌智慧。

本土化深度决定成败。 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营销的综合能力。

消费者期望不断提升。 随着体验过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增多,对传统豪华车的期望水涨船高,满足这些期望需要持续创新。

行业标准重新定义。 智能电动车时代,性能指标、豪华标准、服务规范都在被重新定义,跟随者面临被淘汰风险。

投资决策更加谨慎。 面对行业变革,投资者对传统车企的转型前景持谨慎态度,融资环境发生变化。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软件人才、算法工程师成为行业争抢对象,人才成本上升加剧企业运营压力。

合作伙伴选择需要战略眼光。 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决策影响长期竞争力,选择错误的合作伙伴可能错失市场机会。

产品推出节奏关乎存亡。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产品推出时机可能比产品本身更重要,错过窗口期可能难以挽回。

客户体验成为核心竞争力。 从购车到用车再到换车,全生命周期体验决定品牌忠诚度,单点优势难以维持竞争力。

数据价值亟待挖掘。 车辆产生的数据价值尚未充分开发,数据变现能力可能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差异。

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 环保法规趋严,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文化培育至关重要。 传统车企需要建立更包容失败、更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区域市场差异显著。 中国不同区域市场在政策环境、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差异化策略。

渠道创新不断涌现。 除了直营模式,代理制、混合模式等新渠道模式在探索中,最优解决方案尚未明朗。

服务内涵持续扩展。 从维修保养到能源补给、软件升级、内容服务,汽车服务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商业模式创新正在进行。 订阅服务、分时租赁等新模式在探索中,但盈利模式仍需验证。

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汽车与能源、交通、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创造新机会,也带来新竞争。

技术突破可能改变格局。 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突破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态势。

消费者分化趋势明显。 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消费者需求差异加大,一刀切的产品策略难以奏效。

品牌矩阵需要优化。 多品牌策略如何协调,避免内部竞争,实现协同效应是管理难题。

国际化道路面临挑战。 中国品牌出海进程加速,全球市场竞争加剧,本地化能力成为关键。

监管合规成本上升。 各国监管要求不一致,满足多国监管要求增加企业运营复杂度。

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要。 核心技术专利成为竞争壁垒,知识产权纠纷可能影响市场拓展。

供应链安全受到重视。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供应链布局,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成为战略任务。

现金流管理难度加大。 转型期投入巨大,销售收入波动,维持健康现金流面临挑战。

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复杂。 既要展示转型决心,又要维持短期业绩,平衡长期与短期目标不易。

员工士气需要维护。 组织变革期间,保持员工积极性和稳定性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融合挑战大。 并购合作带来的文化融合问题,可能影响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

领导力转型迫在眉睫。 从机械时代到软件定义时代,企业管理层需要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学习曲线效应显著。 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存在学习曲线,追赶需要时间积累。

规模效应优势减弱。 在新领域,小规模企业可能通过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规模不再是绝对优势。

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关键。 单打独斗难以应对系统竞争,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愈发重要。

核心能力需要重新定义。 机械制造能力之外,软件能力、数据能力、用户体验设计能力成为新的核心能力。

战略耐心受到考验。 转型是长期过程,短期业绩压力可能影响长期战略执行。

决策质量决定成败。 在不确定性环境中,高质量的战略决策比高效执行更重要。

创新风险管理必要。 大胆创新伴随风险,建立有效的创新风险管理机制不可或缺。

组织敏捷性成为优势。 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战略方向的组织更具竞争力。

知识管理亟待加强。 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知识组织化,知识积累速度影响创新速度。

客户洞察需要深化。 大数据分析之外,深入的定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需求本质。

品质标准不断提升。 随着技术进步,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期望持续提高。

社会责任要求增加。 企业除了经济责任,还需要履行环保、社会等多元责任。

危机应对能力重要。 行业变革期突发事件增多,有效的危机管理保障企业稳定运营。

品牌故事需要更新。 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讲述打动人的品牌故事是营销挑战。

价值主张必须清晰。 在众多选择中,清晰独特的价值主张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

用户体验设计关键。 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用户体验设计影响用户满意度。

性能指标重新界定。 加速时间、续航里程之外,算力、算法效果等成为新性能指标。

可靠性与安全性并重。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确保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基本要求。

成本结构需要优化。 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优化成本结构提升价格竞争力。

交付能力影响口碑。 产能爬坡速度、交付质量直接影响品牌声誉。

售后服务创造价值。 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维护客户关系,还可能创造新收入。

数据驱动决策必要。 基于数据的精准决策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开放合作成为趋势。 封闭系统难以应对复杂竞争,开放合作汇聚创新资源。

持续学习文化重要。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持续学习能力决定适应速度。

人才多样性价值凸显。 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人才组合激发创新活力。

全球化视野不可或缺。 虽然聚焦中国市场,但具备全球化视野有助于把握趋势。

本土化执行决定效果。 全球战略需要本土化执行,深入理解本地市场是关键。

创新激励机制必要。 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推动组织变革。

风险管理体系完善。 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应对各类不确定性。

合规经营是基础。 在任何市场环境下,合规经营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