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伙儿聊天,是不是经常听到这么个事儿?
新闻上说,咱们国家的商用车市场,就是那些卡车、货车、面包车,卖得特别火。
根据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产量和销量都涨了差不多一成,出口更是增长超过一成。
听上去,这应该是个皆大欢喜的好消息,车企们不得乐开了花?
可怪就怪在这儿,你要是真去问问那些造车的人,会发现不少人脸上非但没有喜色,反而眉头锁得更紧了。
这就奇怪了,数据明明在涨,大家为啥还不开心呢?
这表面的繁荣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为什么行业里一片叫好声,真正能踏踏实实笑出来的,似乎就那么几家,特别是上汽商用车,而其他许多同行却像是在陪跑呢?
咱们得先弄明白,现在这个商用车市场的“增长”,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增长有点偏科。
火爆的主要是新能源车这一块,而传统的燃油车,日子相当不好过,卖起来越来越费劲。
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但眼下它是个“烧钱”的玩意儿。
从研发新技术、建新生产线,到铺设销售和充电网络,哪一样不得投入大把的真金白银?
很多车企辛辛苦苦把新能源车造出来卖掉了,一算账,发现扣除成本,根本不赚钱,甚至卖一台就亏一台的钱。
所以,大家看到的那个增长数据,很多时候是“增量不增利”,销量上去了,利润却没跟上,面子是有了,里子却在承受压力。
就在这样一种有点尴尬的大环境里,上汽商用车却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它不光新能源车卖得好,而且增长速度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显得格外扎眼。
这可不是靠运气好,你要是仔细看看上汽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就会发现,人家今天的收获,其实是多年前就已经播下的种子。
首先,上汽干了一件特别有魄力的事,那就是在内部进行了一场“地位革命”。
在过去,庞大的上汽集团里,商用车业务就像一个不太受重视的旁支,跟光芒四射的乘用车业务比起来,总感觉像是“配角”。
但是,上汽的领导层下定决心,把商用车业务独立出来,提升到和乘用车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更关键的是,他们派出了集团里最能打的几位高管,比如贾健旭、杨怀景这样能直接拍板、决策的人亲自挂帅。
这一招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
以前,商用车部门想做个什么决定,得一层一层往上报,等批复下来,市场的机会可能早就没了。
现在呢?
据说整个决策流程缩短了七成。
这就好比以前打仗,指挥部离前线十万八千里,现在是将军直接在前线指挥。
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上汽商用车就能立刻做出反应,调整策略,这个速度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就是生命线。
其次,是产品思路的彻底转变。
上汽不再是笼统地造一堆车去市场上碰运气,而是把产品线重新梳理,让每一款车都像一颗精确制导的子弹,瞄准用户的实际痛点。
你看看它的成绩单,轻客“大拿”系列,卖了一万七千多台,销量翻了一倍还多。
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它不单单是一台运输工具,它在努力解决那些小商户、个体户在日常运营中的各种烦恼,从装载空间到驾驶舒适性,都考虑得很周到。
再看轻卡“跃进”,光是九月份销量就猛增了两倍多,其中新能源车型占了六成以上。
这背后说明,它的电动轻卡是真的让货运司机们觉得好用、能省钱,而不是为了应付政策才去买的摆设。
最值得一提的是皮卡“星际X”,这可是咱们中国品牌第一款同时拿到欧洲和澳洲新车安全评价规程(NCAP)五星认证的皮卡。
这个荣誉含金量极高,它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吹牛,而是被世界上最挑剔、标准最严苛的两个市场官方盖章认可的。
你的技术到底行不行,不是靠开会讲PPT,而是国外的消费者愿意用真金白银投票,买回去用,这才是最硬的道理。
再来说说它的渠道和服务,也玩出了新花样。
当很多品牌还在琢磨着怎么在一二线城市开更漂亮的展厅时,上汽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四五线城市和乡镇市场。
原计划开五百家店,后来一看市场反响好,又追加了八十家。
而且,它开的不是简单的卖车店,而是一个个“用户服务中心”。
在这些地方,你不仅能买车,车坏了能修,没电了能充,钱不够还能帮你办贷款,真正把服务送到了用户的家门口。
这种模式看着朴实,却非常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
比如,旗下的南京依维柯,不再满足于仅仅把车卖给邮政、金盾这些大客户,而是跟他们深度绑定,从卖车升级到帮客户管理车队、优化物流方案,把自己从一个产品供应商,变成了服务方案提供商。
还有专门为快递、外卖行业打造的“大拿”T2/T3车型,就是死磕长续航、快充和高安全性这几个骑手最关心的点,目的就是让小哥们一天能多跑几单,少为电量焦虑,多一份安全保障。
这种不靠补贴拼价格,而是靠实实在在提升用户工作效率和体验来赢得市场的做法,显然更健康,也更长久。
当然,所有这些战略能成功,最核心的支撑还是技术。
在新能源转型上,很多车企为了图快,走了“油改电”的捷径。
说白了,就是拿原来燃油车的底盘,修修改改,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
这种“换心手术”做出来的车,先天就有缺陷,续航里程不准、小毛病多、开起来感觉也不对劲。
上汽从一开始就没走这条路,而是老老实实地从零开始,研发全新的纯电平台化底盘。
比如“星栈”平台,整个车身用了超过七成的高强度钢,底盘强度高到可以应对山地越野路况,这才是真正为电动化时代设计的“骨架”。
还有一款叫“新途远界”的柴油混合动力轻卡,加满油能跑一千多公里,还能稳稳当当地拉上三吨半的货物,这款车直接瞄准的就是房车改装、长途冷链运输这种对车辆性能要求极高的高端市场。
更让人骄傲的是,“大拿V1”在欧洲拿下了那边商用轻客领域唯一的“铂金级”安全评级,iEV12纯电公交车在比利时车展一亮相,全球物流巨头DHL当场就追加了五百台订单。
这意味着,中国的商用车第一次凭借“安全”和“电动”这两张王牌,堂堂正正地打入了发达国家的高端市场,改变了过去只能卖低价车的印象。
那么,回头看,为什么其他一些车企没能跟上这波节奏呢?
原因其实也挺现实。
一方面是“内耗”严重,一些大集团旗下品牌林立,听着实力雄厚,但实际上各个品牌之间定位不清,产品线重叠,经常是“自家人打自家人”,资源被分散了,形不成一股合力。
另一方面是战略上不够清晰,不少企业仍然把商用车当成一个次要业务,甚至把出口当成清理国内燃油车库存的渠道,缺乏长期投入和深耕的决心。
上汽则恰恰相反,是把商用车当成了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点来培育。
最后就是技术上的路径依赖,过于迷恋“油改电”的短期效益,结果在产品根本竞争力上就慢了一步。
所以说,行业数据看着再热闹,也只是一个平均分。
真正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永远是那些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并且敢于对自己下狠手的企业。
上汽商用车的崛起,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而是在别人还在观望、还在内耗、还在抄近路的时候,它坚定地选择了一条最难走、但也是最正确的道路:彻底的组织变革、精准的产品定位、深入基层的渠道服务,以及扎扎实实的技术投入。
它没有盲目地跟着大流跑,而是自己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并且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