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的五菱宝骏卖不动,真怪不了大疆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品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官网首页醒目的"智能移动空间"标识与"全链路智能服务"的标语,无不彰显着这个曾以实用工具车闻名的品牌向科技领域全面转型的决心。这场始于2023年的品牌重塑运动,实则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浪潮中的一个典型样本。

15万的五菱宝骏卖不动,真怪不了大疆-有驾

为摆脱传统低端形象,宝骏近两年接连推出云朵、云海两款战略车型,将价格区间首次推高至13万元档位。这两款搭载大疆车载智能驾驶系统的产品,曾以同级独有的跨楼层记忆泊车、高速领航辅助等功能引发行业关注。云朵车型上市初期更是在社交平台掀起打卡热潮,官方微博话题阅读量一度突破2亿。但市场数据却给这份热度泼了冷水:云海车型年销量仅1.3万余台,云朵更因市场反响平淡已悄然退市。

面对首轮冲击高端市场遇挫,宝骏在今年上海车展卷土重来。全新享境车型携升级版卓驭智驾系统登场,将智能配置堆料推向新高度。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与华为ADS系统的合作传闻,若属实将把产品价格天花板推升至25万元区间。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技术迭代=品牌升级"的逻辑可能陷入认知误区。

深入广州多家宝骏4S店实地探访,终端市场呈现的图景远比产品参数更值得玩味。在某城市展厅,销售人员向笔者坦言:"悦也Plus这类10万元级车型占七成销量,虽然公司规定每月必须卖出1台享境,但销售提成与低价车型无异。"这种激励机制直接导致一线人员推广高价车型动力不足,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主推五菱星光等兄弟品牌车型的"倒挂"现象。

更值得警惕的是销售网络的能力短板。在笔者走访的三家门店中,仅一家提供享境试驾车,且销售顾问对高阶智驾功能的讲解停留在参数背诵层面。一位自购云海车型的销售主管透露:"现在15万级市场L2+智驾已成标配,我们当初的技术优势正在消失。"这暴露出终端培训体系与产品升级节奏的严重脱节。

这种渠道与产品的错位发展,实则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困境。宝骏官网标榜的"智能生活服务商"定位,在经销商端仍延续着"性价比工具车"的销售话术。某区域经销商负责人透露,目前门店智能体验区面积不足展厅10%,客户试驾路线仍以城市通勤场景为主,难以展现跨楼层泊车等核心卖点。

反观成功实现品牌跃迁的新势力,其渠道革新往往先于产品升级。理想汽车在推出首款30万+车型前,已全面升级门店至购物中心展厅,销售团队均需通过智能系统深度培训认证。这种"体验先行"的策略,正是宝骏当前转型缺失的关键拼图。

行业分析师指出,宝骏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矛盾:技术研发可以借力外部伙伴快速突破,但渠道体系的改造需要伤筋动骨的重构。当智能驾驶从差异化卖点变为基础配置,品牌溢价能力的构建更需要用户体验、服务生态等系统支撑。据J.D.Power调研显示,15万元以上购车群体对品牌专属服务体系的关注度,已超越单一产品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宝骏并非没有意识到渠道短板。其2024年提出的"百城千店"计划,意图通过城市展厅模式提升品牌形象。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现有经销商对重资产投入普遍持观望态度,首批升级门店中70%仅做了门头改造。这种流于表面的变革,难以支撑真正的品牌升级。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双重革命冲击下,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正在重构。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5-20万元价格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5.2%,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这片蓝海既充满机遇,也对参与者的体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志在突围的宝骏而言,或许该重新审视"智能"二字的深层含义——它不应只是配置表上的参数竞赛,更应该是贯穿产品、服务、体验的全价值链革新。唯有打破"重产品、轻渠道"的转型惯性,才能真正叩开高端市场的大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