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续航焦虑”一直是新能源车最为突出的标签。
每当有人提及想买电动汽车,必然会遭遇这一观点的质疑。
然而在近两载时光里,讨论这个话题的人群正逐渐减少。
大家的关注点,似乎已转向智能驾驶、车内空间、智能底盘等新领域。
可问题在于:“续航焦虑”是否依然存在?
亦或是我们,仅仅暂时遗忘了它的存在?
到了2025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重新探讨一番。
谈到这个话题,必须承认:
“续航焦虑”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它既与驾驶者个体相关,也和车辆本身特性有关。
倘若驾驶的是几年前的老款电动汽车,或是售价不足10万元的入门级车型,冬季开启暖风后,续航里程直接缩水三成,焦虑感必然挥之不去。
但如果换成近两年推出的新车,且购车预算在15万元以上——
续航焦虑?未必还能真切感受到。
以某位网友的真实经历为例,其参考价值极高:
国庆假期,他驾驶小鹏G6从广州出发返乡,全程纯电行驶,10个小时跑完840公里路程。
途中共计在服务区停留4次——3次是如厕时顺便充电,1次为就餐。
将所有休息与补能时间相加,总共不过1小时15分钟左右,与驾驶燃油车的节奏几乎无异。
而且由于采用800V高压快充平台,每次充电基本都能达到最大功率,20分钟即可补充两三百公里续航。
这样的情况下,他会焦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表明如今的纯电动汽车,已从“能否行驶”的基础层面,进阶到“如何合理使用”的新阶段。
只要驾驶者能配合休息节奏进行补能,避免长时间连续驾驶——纯电动汽车甚至比燃油车更游刃有余。
不客气地说,现在长途驾驶纯电动汽车,最大的挑战并非“电量耗尽”,而是驾驶者自身的体力能否支撑。
进一步剖析这个问题,大致可以这样划分:
若日常出行距离在500公里以内,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优势显著。
原因何在?
当前主流纯电动汽车的实际续航里程,基本都能达到四五百公里以上,出发时满电状态,多数行程无需中途充电。
即便需要补能,最多也就中途充一次电,耗时不见得比燃油车排队加油更久。
500至1000公里的中长途行程,纯电动汽车同样毫不逊色。
诚然,这类行程可能需要充电1到3次,但如果驾驶的是支持800V高压、大功率快充的车型(如今主流车型均具备此功能)——
单次充电20分钟左右就能补充三百公里续航,不过是多休息一小时的事。
更关键的是——二者使用成本相差悬殊。
驾驶燃油车,每公里成本可能高达5毛钱;驾驶纯电动汽车,若使用家庭低谷电价充电,每公里成本仅几分钱,即使用公共充电桩,也不过一两毛。
多数人都愿意多休息一小时,来换取数百元的费用节省。
至于1000公里以上的超长途行程,二者表现勉强持平。
燃油车胜在加油效率高,几分钟即可加满油箱;纯电动汽车则胜在出行成本低。
要是碰上国网60kW功率的充电桩,充电效率确实差强人意——单次充电半小时,最多只能充入30度电。
全程可能需要停靠三四次,额外增加两三个小时的耗时。
但这属于极端保守的情况,并非普遍现象。
若选择高压平台车型,搭配高功率充电桩并错峰出行,充电效率将大幅提升。
归根结底,只要不是节假日充电桩供不应求,或是极寒天气导致续航严重缩水,纯电动汽车如今已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此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现实优势——
驾驶纯电动汽车感到疲惫时,可开着空调在车内休息,反正充电时不会产生额外费用;
而驾驶燃油车,光是怠速运转消耗的燃油就令人心疼,休息时也难以安心入眠。
从地域分布来看,存在这样一条大致界限:
长江以南地区,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愈发良好;
秦岭、黄河以北区域,冬季低温对车辆影响较大,燃油车仍是更省心的选择;
处于中间地带的地区,则可依据个人偏好与车型特点自由抉择。
当然,难免有人会反驳:
“你说的都是理想状况,万一遇到充电排队?万一充电桩功率不足?”
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实际上——
这类“极端情形”并非日常常态。
就如同驾驶燃油车,也可能遭遇节假日高速加油站排队,甚至无油可加的状况。
但人们并不会因此否定燃油车的价值,因为大家清楚:99%的时间里,它都是可靠的。
纯电动汽车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现实是,当前充电桩的覆盖密度与数量已远超加油站。
全国数据显示,目前公共充电桩数量已超360万根,是加油站数量的数十倍。
按照这样的覆盖密度——即便节假日遇到排队,只要不执着于在服务区等待,驶下高速后,方圆几公里内必定能找到充电桩。
而且大概率能找到高功率的空闲充电桩。
也就是说,如今可能出现燃油车加不上油的情况,但纯电动汽车充不上电的概率反而更低。
只不过这种“灵活应变”的出行方式,许多人尚未习惯。
总体而言,
只要选购的是近两年推出的新车,车价在15万元以上,尤其是身处长江以南地区,基本无需为续航问题担忧。
但如果预算有限,且需要应对严寒天气,燃油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是更稳妥的选择。
毕竟纯电动汽车与燃油车不同,燃油车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的产品,只是驾乘体验的差异——
而纯电动汽车之间的差距,是“能否正常使用”与“使用体验优劣”的本质区别,这种差距有时十分显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