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增繁琐,这便是现代科技有时予人的最大“馈赠”。
近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些“新潮”配置,着实让咱们这些驾龄不短的老司机们一言难尽,简直是“不吐不快”。你说好端端的驾驶体验,怎么就硬生生被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鸡肋”的功能给搅合了呢?那些号称提升“调性”的设计,结果却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甚至暗藏安全隐患。这笔账,咱们今天可得好好算算。
就拿那隐藏式门把手来说吧,初见时或许觉得有那么一丝未来感,特别是在超跑上,确实能为整车增添几分流线美。可如今呢?满大街跑的电动车,恨不得都“标配”这玩意儿,好像少了它就不是新能源车了。一到寒冬腊月,门把手冻得纹丝不动,急得你抓耳挠腮;雨雪天气,积水渗入,更是麻烦不断。最让人心惊的是,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车外救援人员急切间找不到门把手,宝贵的救援时间就被无谓地消耗了。前阵子就有这么一桩新闻,一台电动车遭遇事故,车门紧锁,消防员费了老大劲才破拆成功,才把人救出来。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再聊聊电动车门,这装备多见于价格不菲的电车。为了彰显所谓的“豪华感”,开个门都要不紧不慢地“演”上一番。以前一秒钟的利索事儿,现在非得磨蹭好几秒。这到底是科技服务于人,还是人反过来伺候车门呢?我们进出车辆,图的不就是个快捷便利吗?
---
还有那虚拟按键与触摸屏,简直是反人类设计的“集大成者”!想当初,调节空调温度、音响音量,乃至座椅位置,都是随手一摸就能搞定的物理按键,多么直观便捷!如今呢?非得两眼盯着那块大屏幕,左滑右点,甚至还得深入多级菜单。这驾驶途中,眼睛一旦离开路面去看屏幕,无疑是把驾驶员往危险境地推。我有个朋友就吐槽,他新买的电动车,连调整出风口角度都得在中控屏上操作,每次都得小心翼翼地瞄着屏幕,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追尾了。这所谓的科技感是有了,可安全性呢?
南方的朋友们,是不是都对全景玻璃大顶怨声载道?尤其是在酷暑时节,那车厢内简直就是个“移动蒸笼”!汽车厂商为了“偷”那么一丁点头部空间,或者仅仅为了显得“酷炫”,就给我们安上这么一块大玻璃。可你倒是给配块遮阳帘啊!哪怕镀上一层银离子涂层,或者选用更靠谱的隔热玻璃也行啊。就我们广东的五月,车子在烈日下暴晒一个中午,你坐进去试试,看看熟不熟?之前有位朋友买了辆带全景玻璃顶的车,结果到了夏天根本不敢开,说车里能蒸鸡蛋。这不就是花钱买罪受吗?
---
谈及HUD抬头显示,这玩意儿本身倒也没什么大毛病,作为一项增配,如果能免费奉送,那倒也无妨。可有些厂商非要用它来取代方向盘正前方的仪表盘。大白天阳光一晃,HUD上的信息就变得模糊不清,你非得眯着眼睛去辨认那块小屏幕,着实让人心烦意乱。更何况,传统的仪表盘就在你眼前,瞥一眼就知,何必搞得如此复杂?仪表盘那点地儿,又能省下多少成本呢?它在那儿又碍着谁了?难不成还想在那儿养条金鱼不成?
最让人抓狂的,莫过于那备受诟病的动能回收系统!美其名曰省电,可真能省下多少度电呢?就算能多跑个三五公里,可全程开下来,车身颠簸不平,乘客晕眩难受,驾驶者也体验不佳。这真的值得吗?更可气的是,一些车甚至玩到极致,搞出个“单踏板模式”,简直是让新手司机“自废武功”。一旦习惯了只用一个踏板控制加减速,万一遇到紧急情况,一脚踩错,直接把电门当刹车,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这不是活生生把安全隐患送到用户手中吗?此前就有新闻报道,司机因习惯了单踏板模式,在紧急关头未能及时找到刹车,从而导致了事故。这着实令人脊背发凉。
---
这些所谓的“高科技”问世,究竟是为了方便我们,还是把我们当成了新技术的“小白鼠”?我们购车,本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为了安全便捷地出行。可现在倒好,一些功能非但没带来便利,反而平添了许多烦恼,甚至埋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这背后,是不是有些汽车厂商为了追求所谓的“差异化”,为了“炫技”,抑或是为了抬高车价,就抛弃了最根本的用户体验与安全考量?
我们衷心希望,汽车制造商们能够俯耳倾听用户的真实心声,将研发重心回归到实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上来。别再沉迷于那些华而不实,看似光鲜实则鸡肋的功能了。真正优秀的设计,应当是润物细无声,让人在使用中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毕竟,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更加复杂、更加危险。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诸位看官,您觉得新能源车上还有哪些功能让您觉得“白送我都不要”?不妨留言探讨一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