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的大佬们,似乎都有点“绷不住”了。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前脚刚敲响行业风险的警钟,长安汽车的朱华荣后脚就出来“接梗”,说两三年内竞逐态势能拨乱反正。
这俩大佬你来我往,像在说群口相声,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空前的“渡劫”。
老实讲,这几年汽车圈的“价格绞肉机”,真让人应接不暇。
今天你降个万儿八千,明天我劈掉两万,感觉车企都在“蚀本赚吆喝”。
可问题来了,这种“血拼式倾销”能撑多久?
魏建军的忧虑,其实是很多业内老炮儿的心声。
正如朱华荣所言,魏总这是在给行业打预防针,“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不过,等等,这里头是不是有点“拧巴”?
一面是车企们铆足了劲儿降价,试图鲸吞市场份额;另一面,国家发改委又出来“敲黑板”,要整饬“内卷化”竞争。
这两种论调,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
当我们下意识地把价格战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常态”时,是否疏忽了更深邃的缘由?
这背后,既有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带来的行业洗牌,也有地方政府为了护犊子,保住自家车企进行的“暗战”,更有些“新晋玩家”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不惜“另辟蹊径”。
单看销量数据,好像“价格屠夫”们占尽了上风。
但与大众认知相悖,低价牌并非万试万灵。
它像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刺激销量,长线来看,却可能戕害品牌形象,挤压研发空间,终致企业竞争力式微。
想想那些曾几何时风光无限,却因一味逐低而销声匿迹的品牌,这样的前车之鉴还少么?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内卷”不仅仅限于价格层面。
一些企业为了削减成本,不惜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甚至无中生有。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
单单这一个乱象,就足以佐证问题的严峻性。
当然,兴许有人会说,价格战是优胜劣汰的必经之路,能倒逼企业技术革新,精进产品质量。
这种说法听着头头是道,但现实往往比理论更复杂。
毕竟,创新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而连绵不绝的价格战,却让企业囊中羞涩,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
那么,汽车产业该如何挣脱“内耗”的泥潭,臻于良性发展呢?
或许,咱们可以从历史的褶皱里寻觅一些启迪。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困境。
彼时,日本政府通过构筑行业标杆,鼓励技术协作,钳制恶性竞争等手段,最终助力汽车企业摆脱了窘境。
毋庸讳言,中国的情形与日本有所龃龉。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政府的导向和监管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策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监管,严惩不正当竞争行径,维系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更为关键的是,车企自身也要革新理念,不能鼠目寸光,而要登高望远,重视品牌塑造和技术沉淀。
与其在价格战中“锱铢必较”,不如携手并进,共同提高整个行业的能级。
朱华荣提及重组对长安汽车裨益更多。
这实则也预示了未来的一个脉络:行业洗牌提速,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摒弃。
所以,别老盯着降价,也多想想以后。
这场汽车产业的“大考”,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存活能力,更是整个行业的智慧和胸襟。
期许两年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片残垣断壁,而是一个更加康健、更富朝气的中国汽车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