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有点儿拧巴。一边是月光族们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使,另一边,国产奢华SUV,动辄五十好几万,居然也能成为香饽饽?就说这领克900,嚷嚷着要“重塑家庭出行”,口气不小,可上海车展一露面就吊足了胃口,成预定爆款了,这就让人纳罕了,到底谁是它的拥趸?
这车呢,配置确实够呛。什么智能座舱、巨幅屏幕、零重力座椅,恨不得一股脑儿塞给你。动力也够劲,2.0T三电机,零百加速4.3秒,这数据放超跑里也不丢份儿。可问题是,这些玩意儿,真就值这么多银子?
有人站台,说这是国货当自强,是技术上的扬眉吐气。这话听着提气,但咂摸咂摸滋味,豪华车卖的,光是硬实力吗?品牌势能、历史底蕴、甚至社交货币,哪个不是左右价格的关键?领克想靠一款车就直接叫板BBA,这步子是不是扯得有点大了?
站在厂家的立场,自然是希望价码高一些,研发费用在那儿摆着,还得图个营生不是?况且,现在大伙儿对国货的滤镜也越来越厚,觉得花大价钱买国产豪华车,也倍儿有面子。
但站在掏腰包的消费者的角度,盘算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五六十万的车,对寻常人家来说,都不是闹着玩的。很多人可能得倾囊而出,背上沉重的债务,才能换来这么一辆“顶配”SUV。
他们图个啥呢?仅仅是安逸的驾乘感?还是更澎湃的马力?怕是没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想借着这车,来佐证自己的成功,来找补点儿精神上的满足。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如坐针毡,一种对阶层跃迁的渴盼。
与既有认知相左,购入豪车,未必意味着生活品质的跃升。恰恰相反,有些人为了维系这份“光鲜”,可能得勒紧裤腰带,甚至影响到家庭的正常运转。仅此一例,就足以窥见世相的斑驳。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为“消费升级”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的社会肌理?比如,贫富鸿沟的扩大,阶层流动的板结,以及由此滋生的身份焦虑。
往更深了说,汽车不止是代步工具,它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但如果这份憧憬和肯定,需要付出过高的溢价,甚至异化了消费观,那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领克900的走俏,兴许能让我们瞧见,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奋蹄,国产品牌正在崛起。但同时也敲打着我们,在追逐更高段位生活的同时,也要保持头脑清醒,别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归根结底,真正的餍足,不是用金元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内心的安宁和怡然自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