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终于出手了:明年起禁止默认使用“单踏板模式”
你有没有试过,松开电门,车就自己慢下来,甚至直接停住?不用踩刹车,全靠一个踏板控制加减速——这就是这几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单踏板模式”。我第一次开特斯拉Model 3的时候,就被这操作整懵了:红灯前松油门,车子像被无形的手拽住,稳稳停下,连刹车都没碰。当时觉得:哇,科技感拉满!可开了几天后,去借朋友的油车,一个路口差点追尾——我本能地松油门,结果车还在往前溜!
现在,这种“反人类”的默认设定,终于要被叫停了。
7月7日,央视新闻爆出重磅消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要求从2026年1月1日起,新车默认状态下不得通过松开油门实现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使用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动作。这意味着,“单踏板模式”将不再是出厂默认选项。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的首次重大更新。它直接回应了一个现实:新能源车跑得越来越快,电池越来越强,但驾驶习惯的“断层”却在加剧。
单踏板,到底是“省电神器”还是“安全隐患”?
先说清楚,新规不是彻底封杀单踏板,而是把它从“强制默认”变成“可选手动开启”。你还是可以在设置里打开它,但每次上电都会恢复默认,且车内要有持续的光学提示。说白了,就是告诉你:“你现在在用单踏板,小心点。”
为什么这么改?核心是安全,尤其是降低误操作风险。
我试驾过不少电车,发现一个现象:老司机开惯了油车的,90%一开始都适应不了单踏板。驾校教的是“右脚非油即刹”,结果现在电车教你“松油=刹车”,这认知冲突太大了。更危险的是,遇到紧急情况,人的本能是“踩死刹车”,但如果你习惯了松油门减速,关键时刻可能反应慢半拍,甚至误把电门当刹车踩。
宝马i3早在2013年就玩过这招,日产聆风、雪佛兰Bolt也跟进。但真正把单踏板“卷”成行业话题的,还得是特斯拉。当年Model 3刚出来,能量回收强度还不能调,强制单踏板,很多车主抱怨“开完特斯拉,再开油车容易追尾”。2023年,市监总局调查后,特斯拉大规模OTA召回,允许用户调节动能回收强度,算是第一次向大众习惯低头。
如今新规落地,等于国家层面给了定论:创新可以激进,但安全必须兜底。
动能回收的“度”,到底该怎么拿捏?
单踏板的核心,其实是动能回收系统。电动车减速时,电机反向发电,把动能变回电能存进电池,同时产生制动力。回收越强,车停得越快,还能省电。
但问题来了:多强才算“安全”?
新标准给出答案:当动能回收减速度超过1.3米/秒²时,必须自动点亮刹车灯。这个数字很讲究。1.3米/秒²大约是轻踩刹车的力度,再强就明显减速了。不亮灯?后车根本不知道你减速了,追尾风险大增。
我在试驾某国产新势力时就发现,它的强动能回收模式下,松油门减速感堪比踩刹车,但刹车灯不亮!我特意让朋友跟在后面,他说:“你车突然慢下来,我以为你故障了。” 这太危险了。现在新规一出,这类“耍小聪明”的设计都得改。
另外,所有新车还强制标配ABS防抱死系统。别觉得这是老技术,电动车扭矩大、加速猛,一旦刹车抱死,电子系统再强也难救。ABS是底线,必须守。
试驾对比:三种动能回收风格,你更适合哪种?
我拉了三台车做了个对比:特斯拉Model Y(强单踏板)、比亚迪汉EV(可调回收) 和 小鹏G6(标准模式为主)。
Model Y:默认强回收,松油门减速明显,能刹停。开熟了确实省脚,但切换到其他车时容易出错。而且,它的刹车脚感偏软,初段虚位明显,新手容易“点头”。
比亚迪汉EV:动能回收分“标准”和“较大”两档。我建议新手选“标准”,松油门几乎不减速,更像油车。老司机可以开“较大”,但也不会完全刹停,最后还得踩一脚刹车。这种设计最稳妥。
小鹏G6:L2辅助驾驶很强,但动能回收调得比较“克制”。松油门后滑行距离长,需要提前预判。好处是能耗控制不错,驾驶习惯也更容易过渡。
三台车开下来,我的结论是:单踏板适合特定人群,但不该是所有人必须接受的“标准答案”。
为什么现在才出手?因为行业终于“成熟”了
有人问:单踏板争议这么多年,为啥现在才管?
答案很简单:以前电动车“穷”,现在“富”了。
早年电动车续航普遍300-400km,充电也不方便,车企拼命堆动能回收,就是为了多跑几公里。宝马i3那种“超级窄胎+单踏板”的极端设计,本质是省电求生。
可现在呢?500km续航已是 baseline,800V高压平台、超充站遍地开花。你省那点电,还不如少开空调实在。技术进步了,就不该再用“省电”当借口,牺牲驾驶习惯和安全冗余。
而且,智能驾驶在发展。L2级辅助驾驶已经普及,未来还有城市NOA。如果车辆的减速逻辑不统一、不可预测,自动驾驶系统和人类驾驶员之间的“交接”就会出问题。一个可预测、标准化的制动行为,是高阶智驾的基础。
竞品怎么看?行业正在回归“驾驶本质”
新规一出,受影响最大的是谁?显然是特斯拉。但其他品牌也得改。比如蔚来、小鹏早期车型,也有强单踏板逻辑。不过从新车型看,多数车企已经在往“油车化”靠拢。
理想就一直坚持“弱动能回收+强刹车脚感”,目标就是让油车用户无缝切换。华为系车型(问界、智界)也强调“驾驶质感”,回收力度适中,刹车响应直接。
这说明什么?市场在用脚投票:驾驶习惯的延续性,比炫技更重要。
当然,也有用户喜欢单踏板。我有个粉丝是Model 3车主,他说:“开熟了真香,堵车时右脚不用来回切换,特别轻松。” 我理解,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让一种“需要学习成本”的模式,成为所有人的默认选项。
就像手机,你可以设九宫格密码,但出厂不该默认锁住屏幕不让你用。
未来会怎样?安全与创新的平衡点找到了
这次国标更新,最让我欣慰的,是它没有“一刀切”禁止单踏板,而是把它变成可选项,同时强化安全规范。这是一种成熟的态度:允许创新,但必须守住底线。
未来,我预测会有两种趋势:
主流车型回归“油车逻辑”:松油门滑行,刹车靠踏板,动能回收适度,驾驶习惯平顺过渡。
性能电车保留单踏板选项:给老司机、爱好者更多操控自由,但必须有明确提示和退出机制。
这就像ABS、ESP当年推广时也有人反对,说“影响驾驶乐趣”,但现在谁敢不用?
最后,聊聊我们车主该怎么做?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清醒:新技术不等于好体验。车企推单踏板,未必全是为了你省电,也可能为了降低刹车片损耗、减少硬件成本。
所以,买车时别光听销售吹“科技感”,一定要亲自试驾,感受刹车脚感、动能回收力度,尤其是从松油到刹停的衔接是否自然。
如果你是新手,或者经常开油车,建议关闭强动能回收,让右脚重新建立“油门=加速,刹车=减速”的肌肉记忆。
毕竟,开车不是炫技,安全、可预测、低误操作,才是最高级的智能。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单踏板模式?是“真香”还是“反人类”?你开电车时习惯用强回收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有老铁问:“那以后还能不能自定义单踏板?”当然能!只是不能再“默认开启”了。这就像安全带,你可以选择不系,但车启动时必须提醒你。
还有一个幕后花絮:我第一次写这稿时,把“1.3米/秒²”写成了“1.3g”,被编辑狠狠批了一顿。物理没学好,真尴尬……还好及时改了。
总结一下:
2026年1月1日起,单踏板模式不得默认开启(来源:央视新闻)。
驾驶员必须使用刹车踏板完成最终刹停。
动能回收减速度>1.3米/秒²时,必须自动亮刹车灯。
单踏板可作为手动选项存在,但需有持续光学提示。
所有新车强制标配ABS。
这不仅是技术的规范,更是对驾驶本质的回归。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