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威马汽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个曾经和“蔚小理”并驾齐驱的造车新势力,在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走到了破产重整的地步之后,突然传出了要“复活”的消息。
一份被称为“新威马”白皮书的文件在圈内流传,上面写着详细的复产计划,说最早在今年九月份,威马的生产线就要重新开动。
这消息一出,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有人期待,有人质疑。
那么,这个一度被认为已经出局的品牌,真的还有机会重回赛场吗?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掰开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看看是谁在主导这次“复活”计划。
根据公开的信息,一家名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企业接手了威马的重整工作。
这家公司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它是去年才在深圳成立的,主要业务是零售。
它接管了威马旗下的四家核心公司,并制定了一份看起来非常宏大的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把未来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现在到2026年,目标是先恢复生产,把以前卖得还不错的EX5和E.5这两款车型重新造出来,计划年产销达到一到两万辆。
同时,他们还打算在泰国建立组装工厂,把车卖到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去,走一条“出海”的路子。
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2027年到2028年,他们的目标就一下子跳得很高了,年销量要冲到40万辆。
这个阶段,他们计划推出带有更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型,并且准备启动上市(IPO)的筹备工作。
最后一个阶段是2029年到2030年,目标更是惊人,要挑战年产100万辆,实现1200亿元的营收,立志成为行业的新标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翔飞汽车也开始行动了,比如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上百个岗位,有些关键岗位的月薪开到了四五万元,看起来是想招兵买马,大干一场。
这个计划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我们必须面对威马汽车目前所处的困境。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钱。
根据审计报告,截至今年年初,威马汽车全部的家当,包括厂房、设备、技术专利等等,加起来总共价值大约是39.88亿元。
但是,它外面欠的债有多少呢?
经过确认的债权高达260亿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就好比你家里所有的东西加起来值4万块钱,但你却欠了外面260万。
这个窟窿实在是太大了,资不抵债的情况非常严重。
除了财务上的巨大压力,威马身上还背着一个沉重的法律包袱。
就在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对吉利汽车起诉威马汽车侵犯技术秘密的案子做出了最终判决。
法院认定威马因为当年从吉利挖走了大量员工,并使用了吉利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需要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和维权开支合计约6.4亿余元。
这个赔偿金额创造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的历史新高。
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是赔钱那么简单,它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威马在起步阶段的技术来源存在问题,这对于一个科技企业的品牌声誉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那么,一个曾经如此辉煌的品牌,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
回顾威马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关键的几步上走错了方向。
一位曾经在威马工作的高管反思说,威马最初定位在15万到20万这个主流消费市场,这个战略本身没有错。
问题在于,他们没能预见到后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会变得如此激烈。
当比亚迪等巨头携带着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进入这个价格区间时,威马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
为了维持销量数据,威马做出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致命的决定:将主力车型EX5进行减配,大量卖给网约车市场。
这个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让销量数字变得好看了,但却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个品牌如果满大街跑的都是网约车,就会给人一种“低端”、“不高级”的印象,从而不愿意购买。
而那些最早支持威马的C端(个人消费者)老车主,也感觉自己的车被“拉低了档次”,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威马就这样,为了追求短暂的销量增长,从一个面向个人和家庭的品牌,逐渐沦为了一个主要面向B端(企业客户)的品牌,亲手疏远了自己最重要的用户基础。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技术上的停滞不前。
有内部员工透露,威马的几款核心车型,其技术平台都源于早年从传统车企借鉴过来的“油改电”方案,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早期或许还能应付,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快就落后了。
在威马陷入困境、停止研发的这两三年里,恰恰是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竞争对手们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电池技术等方面突飞猛进,不断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
而威马,不仅没有跟上步伐,内部还在新车型的研发方向上争论不休,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产品没有竞争力,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没有研发,产品就更加落后。
所以,现在摆在“新威马”面前的挑战是空前巨大的。
它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巨额的债务和受损的品牌形象,更关键的是,它错过了市场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是一片竞争惨烈的“红海”,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只要造出车就不愁卖的“蓝海”了。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挑剔。
在有众多技术更先进、设计更时尚、服务更完善的新车型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会愿意去购买一款几年前的老旧车型呢?
即便是通过老客户置换和出口,又能支撑起多大的市场规模?
那个愿意再给威马一次机会的郑州车主老赵,固然让人感动,但这样的忠实用户还剩下多少,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威马想要“复活”,需要拿出的不仅仅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书,更需要拿出能让市场和消费者重新信服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这条路,注定会非常艰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