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北京,商场里暖风徐徐,霓虹灯下试驾车身还带着刚洗过的水珠——我站在理想汽车门店的落地窗旁,外头是双十一的喧嚣广告,里头却安静得像是在举办一场“静默购车节”。
销售员正在用手指头点着ipad,认真地向一位顾客解释“现金立减三万元、赠送空气悬架”,声音轻得像是怕吵到门外一群等着抢购打折面膜的女孩。
对比一下隔壁服饰店的快节奏直播和专属双十一海报,这家汽车门店就像是一个不合群的旁观者——明明在同一个“节日”,却好像在过平行世界的生活。
如果你也是这位站在展车旁观望的顾客,或许会有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车企对双十一如此“冷淡”?
难道汽车不需要打折促销吗?
还是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早就不是车企营销的目标?
在快消品的双十一预售榜单一片红火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寂静,像是一场没有加速的慢跑。
线下门店无专属海报宣传,线上内容与日常无差别,“双十一”不过是普通日子。
如果对此感到不解,请允许我像审查一份案卷一样,把现场细节、动因和逻辑逐一拆解。
先还原下现场证据链:据调查,北京的鸿蒙智行、小米汽车、乐道汽车、理想汽车、荣威汽车等品牌门店,销售员一致表示:“双十一期间没有额外优惠,优惠以官方月度购车权益为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线上美妆、食品和家电“预售破亿”“直播间秒空”的喧闹场面。
汽车行业,曾经被认为善于营销,现如今却像是学会了“冷处理”——官方社交账号推送的不是闪电折扣,而是新车上市、交付里程碑、网友问答等业务动态。
比亚迪秀滑板技术、理想晒交付数据、智己介绍自动驾驶升级、奇瑞宣布新车上市,没有谁在双十一当天为购车用户“狂撒红包”。
有趣的是,个别车企也不是“铁板一块”。
比如极狐在双十一期间推出限时抢购,但主打车贴、T恤和空调风道这些“小物件”,更像是给车主送点儿精神安慰。
乐道送“加电积分”,需要月底提车才能到账,展车现金优惠二三千元。
至于智己和深蓝,虽然标榜“双十一限时购车补贴”,但仔细一看,活动期其实覆盖整个11月,只有抽奖截止在双十一当天。
说白了,这些所谓“双十一钜惠”,不过是在常规营销政策里,加了点节日调味料。
这不是懒政,更不是对消费者的“冷暴力”,而是汽车行业的一种理性应对。
我们可以把这种态度理解为一种“日常即优惠”的策略。
专家分析,汽车消费决策周期长、价格体系复杂、全年营销节奏有规划,市场竞争导致促销常态化,双十一已非核心节点。
汽车不像洗发水,今天降价明天就能卖光;汽车的价格上万、配置组合五花八门,金融方案又绕嘴,消费者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下单。
更何况,许多品牌每月初、每季度都会推出“购车权益包”——现金减免、金融优惠、充电桩安装等,跟传统促销节点的优惠基本持平。
比如小米汽车,连续三个月购车权益都差不多,唯一“异动”是跨年购置税补贴。
理想汽车,只有刚上市或车型换代时优惠幅度大,比如赠送空气悬架、车载冰箱、电吸门,或者现金直降三四万元。
门店海报上写着“无需等待,至高4.5万元现金优惠”,但销售员坦言,这主要是因为明年要改款,老款甩卖。
至于国庆期间,车企已经释放了一波潜在需求,双十一遇上消费回落期,优惠也就显得平淡如水。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跑车展的情景:那是个冬天,我在某新势力品牌展台现场,等了四小时,才见到一位真正的“意向客户”。
对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什么时候最便宜?”销售员思考半天,答道:“不是双十一,是换代清库存的时候。”我当时在旁边默默记下这个答案,后来发现,这道题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标准答案。
双十一不是汽车的“春节”,而是快消品的“情人节”。
汽车,只有在“产品生命节点”才会有大动作。
黑色幽默时间到了:如果汽车跟着美妆一起“拼单秒杀”,是不是买家下单后,厂家还得送个充电桩加速器和一位上门讲解员?
现实是,汽车不像口红一口气买三支,买完还能转头送闺蜜;买车是家庭级大事,决策长,价格高,售后复杂。
或许,汽车厂商也在“自嘲”:我们已经天天都在打折,实在没有再折一次的空间。
金融方案、售后权益、智能科技、品牌服务,才是他们的营销主战场。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的行业转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市场竞争已进入“常态化优惠”模式。
消费者对单纯价格已不再敏感,车企要赢,只能靠科技配置和品牌体验。
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续航能力,成为新的核心卖点。
打造独特品牌形象、传递文化价值、增强认同感,才是车企的营销“核武器”。
当然,说到这里,仍然不能忽视一个现实:汽车行业的“冷静”,也许是一种无奈。
每年年底才是真正的“冲量大促”,双十一不过是过个“热闹气氛”。
销售员们在门店里守着展车,等着新一轮的“年终清仓”,而消费者则习惯了“等换代再买”的节奏。
对于那些想要在双十一当天捡个大便宜的购车者来说,恐怕只能收获几百元的小周边和若干“加电积分”。
双十一的汽车促销,像是一场没有高潮的悬疑剧,谜底早就写在了价格表里。
我有时会想,这种“冷静克制”是不是汽车行业的最佳选择?
当别的行业在节日里大肆煽情、制造消费冲动,汽车却选择了理性与专业。
是不是也意味着,汽车作为一种高价值低频消费品,天然抗拒“短暂的狂欢”,更适合在技术与服务中寻找长期认同?
或者说,当我们习惯了每月一波购车权益,每季一轮优惠清仓,是否也在无形中丧失了对节日促销的那份期待与兴奋?
最后,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促销已经“日常化”的汽车行业里,价格还能成为核心驱动吗?
当科技体验、品牌服务取代了打折的刺激,消费者的选择逻辑是否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如果你是那个站在玻璃橱窗外、纠结于是否下单的买家,你会选择等待更大的促销,还是听从技术与品牌的召唤?
毕竟,双十一的烟火气和汽车的理性温度,相遇时总要留点儿悬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