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众多路径之中,“增程式”技术曾经处于最不被业界看好的境地。
这项技术原理陈旧,动力逻辑复杂,从概念上就缺乏科技前沿的未来感。
客观来说,它既没有纯电动汽车那般的技术先进性,也不具备混合动力汽车显著的节油优势,始终给人一种定位尴尬的感觉。
然而世事难料,这个一度被认为不够纯粹的技术路线,如今却成为了汽车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汽车市场表现极为亮眼——全年销量高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率达到惊人的78.7%,不仅远超纯电动汽车22.6%的增长率,也高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76.3%的增长幅度。
值得关注的是,增程式汽车的火爆不仅体现在销量数据的攀升上,更深刻地重塑了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竞争格局。
以往提及“新能源车三强”,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必然是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品牌。
但在2024年,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理想汽车以增程式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全年销量突破50.45万辆,强势登顶新势力销量排行榜首位;
问界汽车紧随其后,全年实现38.63万辆的销售成绩,在华为技术的加持下市场表现持续向好;
零跑汽车则堪称逆袭典范——三年前还深陷生存危机,如今凭借“纯电+增程”的双动力战略,全年销量近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
没错,就是这个曾经被视为行业笑柄的零跑品牌,成功凭借增程式技术跻身头部新势力阵营。
反观蔚来、小鹏等曾经的新能源领军品牌,在这场市场变革中却逐渐失去优势。
特别是坚持纯电动路线的蔚来汽车,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从2018年至2025年,蔚来累计亏损金额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汽车,不仅早已实现盈利,更连续八个季度保持正向现金流,成为新能源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正因如此,从今年开始,“质疑增程—理解增程—拥抱增程”几乎成为所有车企的共同选择。
小鹏汽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个曾经在各种场合坚定宣扬纯电动理念的品牌,如今也不得不将增程式技术引入产品布局。
在2023年11月的“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发布的“鲲鹏超级电动系统”中,就包含了下一代增程式技术。
极氪汽车同样开始转变策略,在强调操控性能的同时,宣布将研发“融合动力系统”,整合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三种技术路线的优势。
就连以智能化和纯电动为核心标签的智己汽车,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两款增程式新车。
更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品牌也纷纷开始布局增程式技术: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等传统汽车巨头,都将增程式技术纳入未来产品规划。
可以说,无论企业秉持何种技术理念,如今都在积极投入增程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那么,增程式技术究竟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为何消费者一边质疑其技术定位,一边却争相购买?
有人认为是缓解了续航焦虑,这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在我看来,其成功的核心在于两个字:经济。
这里所说的经济,并非低端廉价,而是一种极具性价比的务实选择。
由于增程式汽车的电池容量小于纯电动汽车,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低,整体生产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这种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以智界R7为例,增程式版本的起售价格比纯电动版本低1万元,同时续航里程反而更长。
面对这样的选择,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增程式车型。
此外,增程式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无需像插电混动那样兼顾燃油与电动两套系统的复杂优化。
对于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车企来说,开发增程式车型并非难事。
通过采购成熟的增程器和电池组件,就能快速推出产品。
而且由于对动力电池的依赖度较低,增程式车型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成为车企改善盈利水平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增程式技术以务实的产品策略、合理的成本控制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增程式技术的成功,并非因为自身多么完美,而是其他技术路线在现实市场中遭遇瓶颈。
这个曾经被视为过渡方案的技术,最终成为了当下最具可行性的选择。
尽管仍有争议,但市场数据和企业战略的转变,都在证明增程式技术确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