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人最头疼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拉开车门的那一刻。
当一辆车在太阳底下停放了几个小时,车门一开,滚滚热浪就好像要把人吞没一样,方向盘烫得根本没法握,座椅更是像个烧红的铁板,坐上去的一瞬间,那滋味真是谁试谁知道。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心里可能都在想,现在的汽车技术这么发达,难道就不能在隔热降温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吗?
尤其是在新能源电车时代,各种高科技配置层出不穷,到底哪款车才能真正让我们在夏天过得舒服一点?
最近,就有专业的汽车媒体替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进行了一场非常实际的测试。
他们找来了市面上三款热度非常高的电动车,分别是售价接近三十万的小米SU7,十万级别的畅销车型比亚迪海豚,以及一款预售价还不到十万,主打运动风格的全新MG4。
这三款车的价格覆盖了从入门到中高端的范围,正好能代表不同预算消费者的选择。
那么,在炎炎夏日的严酷考验下,是价格越贵的车就一定越凉快,还是说有些车型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下了功夫,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呢?
我们不妨跟着他们的测试步骤,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想让车里凉快,不能光指望空调拼命吹,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阻止热量进入车内。
这就好比我们夏天盖房子,墙体的隔热层做得好,屋里自然就冬暖夏凉。
对汽车来说,最大的热量入口就是那一圈玻璃。
所以,第一项对比就是看谁的“隔热护甲”更厉害。
测试人员用专业仪器分别测量了三台车玻璃对紫外线和红外线的阻隔率。
红外线,简单来说就是热量的主要载体,能挡住越多的红外线,车内升温自然就越慢。
测试结果显示,小米SU7的表现是最好的,这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
毕竟价格摆在那里,用料确实非常扎实。
它的前挡风玻璃采用了三层镀银技术,侧窗玻璃带有专门的UV-IR涂层,头顶那块大天幕也是双层镀银的。
这些技术名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能高效地将阳光中的热量反射和阻隔在车外,不让它们轻易进入车内。
可以说,小米SU7在防晒隔热这方面,确实做到了它这个价位应有的顶级水平。
接下来看比亚迪海豚,它的表现在意料之中,也符合它的市场定位。
受限于成本,海豚的前挡风玻璃是常规的双层夹胶玻璃,侧窗是普通的钢化玻璃,在阻隔红外线的数据上,和另外两台车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这可以说是十万级别车型的常规操作,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不过,比亚迪非常了解用户的需求,虽然玻璃用料普通,但它很贴心地给天窗配备了物理遮阳帘。
这个看似简单的配置,在实际使用中却非常管用,直接挡住阳光,效果立竿见影,也算是用一种很经济的方式弥补了玻璃性能的不足。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全新MG4。
按照它的定价,很多人可能觉得它的隔热配置会和海豚差不多,甚至更基础。
但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这台预售价不到十万的车,前挡风玻璃竟然也用上了双层镀银防晒玻璃,侧窗也配备了能有效隔绝红外线的UV-IR涂层玻璃,再加上后排的隐私玻璃和天幕遮阳帘,这一整套配置下来,几乎是向着小米SU7的水平看齐了。
这种在用户看不见、但体验上至关重要的地方下功夫的做法,确实展现了上汽集团的诚意,也让这台小车显得性价比极高。
当然,光看参数还不够,真实的暴晒测试才最有说服力。
媒体将三台车并排停在空旷的场地上,让午后的烈日炙烤了整整两个小时。
在暴晒过程中,他们分时段监测车内温度的变化。
结果很明显,比亚迪海豚的升温速度是最快的。
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仪表台的表面温度就飙升到了70摄氏度,这个温度足以让放在上面的鸡蛋慢慢变熟。
而小米SU7和全新MG4的车内温度虽然也在升高,但过程要平缓得多。
暴晒两小时后,最终的温度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海豚的仪表台温度依旧维持在70度以上,而座椅表面的最高温度也达到了60度,直接坐上去的体感可想而知。
这背后除了玻璃的原因,内饰的用料也有很大关系。
海豚的内饰使用了较多的PVC硬质塑料,这种材料在暴晒下吸热快,而且热量容易堆积,不容易散发,导致整个车厢变成一个大烤箱。
相比之下,小米SU7的表现依然是最好的,座椅最高温度在50度左右,这得益于它出色的玻璃和采用了打孔设计的皮质座椅,有助于散热。
而全新MG4的表现再次让人惊喜,它的座椅最高温度只有52度多,和小米SU7相差无几,坐上去只是感觉温热,完全不到烫的程度。
这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仿麂皮和织物混纺的面料,这种材料本身就不像皮革或塑料那样容易吸收和传导热量,织物内部的空隙还能形成一个隔热层,进一步减缓了热量的传递。
经过了长时间的“桑拿”之后,就到了考验空调制冷能力的环节了。
测试人员同时启动三台车的空调,并都开到最强制冷模式,看谁能最快地把车内的“火气”降下来。
十分钟后,差距就拉开了。
全新MG4和小米SU7的车内大部分区域温度已经降到了40度上下,虽然还不能说完全凉爽,但已经大大缓解了闷热感。
而海豚车内的温度还在50度以上,体感差异非常明显。
比赛进行到十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关键的节点出现了,全新MG4的后排温度率先降到了35度左右,这是一个相对舒适的温度,意味着乘客已经可以比较舒服地待在车里了。
直到二十分钟后,小米SU7和海豚的车内温度才慢慢追赶到全新MG4在十五分钟时达到的水平,而此时,全新MG4车内的一些区域温度已经降到了31度,制冷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影响夏天用车幸福感的功能,那就是手机远程控制。
全新MG4和小米SU7都支持通过手机App提前启动空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炎热的下午,准备下班离开办公室前,提前十五分钟在手机上打开车内空调。
等我们走到停车场时,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清凉舒爽的车厢,而不是一个闷热的蒸笼。
这种体验用过一次就再也回不去了。
而比亚迪海豚则没有配备这项功能,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通过这一系列从隔热、防晒到制冷的全面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汽车的夏季舒适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取决于空调的功率,更与车辆的玻璃技术、内饰用料等设计细节息息相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