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得了呀!小米11万辆SU7居然被紧急召回,L2级辅助驾驶领域的问题一下子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事儿不仅仅是小米闹的“翻车”乱子,更折射出了整个智能驾驶圈子里“车越尖端,人的反应越迟钝”的普遍难题。
随着事故和纠纷逐年上升,难免会思索:OTA升级到底是不是破解难题的良方,还是无意中让驾驶员渐渐陷入更大的安全风险之中?
一键升级的AB面
OTA技术,也叫空中升级,的确让汽车行业焕然一新。你想想,以前的召回多麻烦,车主得请假,开车到维修店,还得排队等待,折腾个大半天。而现在,只要动动指头,软件上的问题就能搞定,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真是方便不少。
不过,这事儿也有两面。有些车企会不会因此而变得依赖OTA修复方式?行业里的专家担心的点其实也不无道理——如果许多问题都能靠软件后续升级解决,那在产品投放前,企业会不会就不那么拼命去做那些严格、彻底的测试了呢?
这种“先发出来,后补充完善”的套路,其实把原本应该在实验室里搞定的安全检测,给转嫁到广大车主和繁琐的公共道路上了。
这事儿可不是小米头一次这么干,今年一月时候,他们就曾经因为智能泊车软件出了点状况,给三万多辆SU7做过一次小范围软件更新修复。
现在,召回的规模比之前大了差不多四倍,影响到的车辆生产时间也从2024年2月一直延续到今年8月底,差不多占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事儿本身就能体现出软件升级换代变得频繁,已经成了常态。
车越聪明人越傻
这次召回的原因主要是因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有点短板。官方的解释是,在某些极端的路况下,系统的识别和应对速度可能会变慢。那什么算是极端路况呢?比如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施工围挡,标线不清楚的道路,甚至还可能遇到翻倒的车辆在一旁。
要是遇到这些情况,系统反应慢了点,驾驶员又正好走神,没及时接管的话,那撞车的危险可就猛增了。
再说了,暴雨啥的恶劣天气,一下子就搞乱传感器,那旁边车道忽然冒出来的强行变线,也都成对L2系统能力的大挑戰了。
挺让人哭笑不得的,这次OTA升级带来的新功能,恰好是为了让驾驶更“轻松”。比如,系统能提前识别旁边车道压线的货车,然后自己在车道内微调避开。另外,还加入了默认开启的动态车速功能,能根据天气和路况自动调节速度,真是挺贴心的设计。
越是挺智能的功能,开起来越舒服,反而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心。
L2系统的设计里,其实藏着个根本矛盾:说明书上明摆着说驾驶员得“随时准备接管”,可实际上,它带来的便利却在不经意间让驾驶员习惯了“放手”。
在这人机共驾的模糊区域里,隐约暗藏一个新型的安全隐患。真正遇到危机时,那些被“惯”坏了的司机,能不能在几秒钟之内反应过来,做出最正确的应对措施,实在是个大问号。
小米一个人的翻车戏
说实话,小米敢于主动公布召回,正面面对问题的作法,确实值得夸奖。这显示出一家新兴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
不过,要是把目光从小米这家企业转开的话,就会发现,这次单独的召回事件,其实反映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目前面临的共同难题。
其实,这次出问题的并不光是小米一家,而是整个行业还在“探路”的阶段。一个不错的例子是,和L2辅助驾驶相关的交通事故纠纷案件一年比一年多,说明这个问题挺普遍的。
不管是新兴力量还是老牌巨头,大家在多传感器结合、应对恶劣天气的感知技术这些关键点上,都是遇到了一样的难题。
如今的智能汽车,好比一个“装满四个轮子的超级手机”,用软件的地方少不了出错。小米这次大规模召回,车辆数量那么多,就是体现出了问题的广泛性,不是个别现象。
结语
小米这回的召回事件,可算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大家都不得不更加留意质量和安全问题。
所谓的“智能”,可不是只靠功能不断升级和搞出花哨的玩法就行,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技术到底能做到哪,以及跟用户讲实话、敞亮点。
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不能光盯着各种新功能不断往上堆,更得配套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行业规范做保障,还得不断地给用户普及知识,做好宣传,让大家都明明白白。
归根到底,不管系统发展到什么样水平,辅助驾驶终究只是帮手罢了。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上,那份专注和警觉,永远是行车安全最后也是最可靠的那道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