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转型,从加价到内卷,车展亲民战略开启!

最近只要一聊起买车,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就在几年之前,想买一辆合资品牌的热门车,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咱们普通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了钱,到了4S店里,不但没有享受到顾客就是上帝的待遇,反而常常要看销售的脸色。

合资品牌转型,从加价到内卷,车展亲民战略开启!-有驾

那时候,像大众途观L这样的车,不加个几万块钱的装饰,根本别想在短时间内提到车。

你要是不愿意加钱,那对不起,只能回家慢慢等,三个月、半年都是常有的事。

更别提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豪华品牌了,车价动辄几十上百万,可你坐进车里一看,内饰设计简单得不行,中控屏幕可能还没现在一部手机大,到处都是硬邦邦的塑料,感觉就像是买了个只刷了白墙的“毛坯房”,所有的价值似乎都集中在那个车标上了。

但是,现在的市场风向可以说是完全变了。

就在前不久的成都车展上,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集体开始变得特别亲民。

比如沃尔沃,带来了一款全新的混动SUV,尺寸不小,纯电模式下能跑200公里,这对于日常城市通勤来说绰绰有余了,而起售价直接定在了三十万以内。

这个价格和配置一公布,效果立竿见影,一个多小时订单就突破了五千台,现场火爆得不行。

旁边的奥迪展台也是不甘示弱,以往感觉离我们很遥远的Q6车型,现在入门价格降到了三十万出头,这比它自家的奥迪A6L和Q5L刚上市时的价格还要低,一下子成了奥迪国产车里最容易够得着的车型。

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的纯电动车,一款带着奥迪招牌四驱系统、配着超大中控屏幕的纯电SUV,价格竟然低到了二十三万多,直接把合资豪华品牌纯电车的价格门槛拉到了二十万这个级别。

这种景象在几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从以前的“加价才能提车”,到现在的主动“降价增配”,这些合资品牌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做出这么大的转变?

难道是它们突然想通了,决定要薄利多销,回馈广大消费者了吗?

其实,这背后真正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这一切变化,都和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情的关键转折点,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过去这些年里实在是太争气了。

合资品牌转型,从加价到内卷,车展亲民战略开启!-有驾

当那些合资品牌还在舒舒服服地玩着品牌溢价、减配加价的老一套时,像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中国车企,正在踏踏实实地研究消费者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它们没有被传统汽车的定义所束缚,而是用全新的思路来造车。

现在你花二十多万,买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车里不仅有大屏幕,还有流畅得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操作系统,语音助手能帮你完成各种操作,导航系统聪明又好用。

很多车型的内部空间设计得就像一个移动的家,座椅舒适,用料扎实,有的甚至还配备了车载冰箱和后排娱乐屏,这些在以前的合通资车上是想都不敢想的。

更重要的是,国产车型的价格非常透明,配置给得也足,让消费者感觉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当一边是价格实惠、配置拉满、体验新潮的国产车,另一边是价格不菲、配置普通、甚至还需要加价的合资车时,消费者自然会用自己的钱包做出选择。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根据统计数据,到了2024年,我们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61%,这意味着现在每卖出10台新车,就有超过6台是中国品牌。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也是市场格局被彻底改写的证明。

面对这样汹涌的市场潮流,那些曾经的合资巨头们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大众集团为例,其2024年的财报显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营业利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白纸黑字的财务数据,比任何市场分析都更有说服力,它清楚地告诉这些企业,那个可以依靠品牌光环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再不放下身段,积极应对,就真的要被市场淘汰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合资品牌集体“接地气”的场面。

沃尔沃S90这样的豪华轿车,优惠幅度能达到惊人的十几万;东风标致508L在升级配置的同时,还把高配车型的价格往下调整。

合资品牌转型,从加价到内卷,车展亲民战略开启!-有驾

这些举动,无一不是在向市场和消费者释放信号:我们正在改变,请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同时,推动这场变革的,还有我们这一代越来越理性的年轻消费者。

有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有接近七成的人非常喜欢“一口价”的销售模式。

因为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了信息的透明和公平交易,非常反感传统购车过程中那种需要反复砍价、斗智斗勇的体验。

消费习惯的改变,自下而上地推动着整个行业向着更透明、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看待合资品牌的这一轮降价和增配潮,也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客观。

在这些变化中,既有真心实意地提升产品价值,想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行为,也存在一些被市场逼到墙角后,无可奈何的被动应对。

比如说,像沃尔沃那样,推出基于全新技术平台打造的新车型,这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和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响应,是值得肯定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品牌玩的还是老套路,它们宣传的“一口价”车型,往往是配置最低的入门款,当你真的去店里询问时,销售很可能会告诉你这款车没有现车,需要等很久,然后转而向你推荐价格更高、利润也更高的中高配车型。

这种本质上为了清理库存、或者用低价吸引客流的手段,就显得诚意不足了。

有行业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合资新能源车型正面临着价格降了、但销量依然上不去的尴尬局面。

这也说明,如果产品本身的技术和体验跟不上时代,单纯依靠降价,已经很难打动今天见多识广的中国消费者了。

所以说,合资品牌的这场转型之路,其实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虽然像别克昂科威PLUS等车型在采用“一口价”策略后,销量确实出现了大幅增长,证明了策略的短期有效性。

但从长远来看,真正的市场竞争力,终究还是要靠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来支撑。

在国产车技术快速迭代、智能化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合资品牌还仅仅停留在降价、增加几个屏幕的层面,而不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等核心领域迎头赶上,那么它们的“接地气”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未来,如何在迎合市场需求和坚持自身品牌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这些百年老店能否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里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