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现场辟谣!问界 M9 激光雷达成本仅 1.2 万,不是 3 万

余承东现场辟谣!问界 M9 激光雷达成本仅 1.2 万,不是 3 万

当“激光雷达成本超百万”的争议席卷汽车行业时,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的一则声明,瞬间将问界M9推向了舆论风暴的中心。5月18日,余承东在公开活动中明确回应:“问界M9搭载的192线激光雷达,单颗成本仅为1.2万元,而非网传的3万元。”这一数据不仅颠覆了外界对智能驾驶硬件“堆料贵”的固有认知,更让市场看到华为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上的硬核实力。

余承东现场辟谣!问界 M9 激光雷达成本仅 1.2 万,不是 3 万-有驾

一、成本之争:从“天价”到“亲民”,华为如何破局?

近年来,激光雷达因高昂的价格被视为智能汽车的“奢侈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曾公开表示:“四颗激光雷达成本超百万,高定价考验市场接受度”。而余承东的回应,则直接撕掉了这一标签。华为通过自研技术突破和供应链垂直整合,将单颗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1.2万元,仅为行业同类产品价格的40%。

余承东现场辟谣!问界 M9 激光雷达成本仅 1.2 万,不是 3 万-有驾

这一成果背后,是华为在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上的“降维打击”。不同于传统厂商依赖进口芯片和复杂组装工艺的模式,华为依托半导体领域的积累,自主开发了激光雷达专用芯片,并将光学模组、算法等核心环节高度集成。规模化生产后,成本进一步摊薄。正如余承东所言:“技术普惠不应被‘堆料’绑架,实用价值才是智能驾驶的未来。”

余承东现场辟谣!问界 M9 激光雷达成本仅 1.2 万,不是 3 万-有驾

二、技术普惠:从“堆料竞赛”到“实用革命”

问界M9的激光雷达成本争议,本质上是智能汽车产业转型的缩影。过去,车企为追求参数领先,盲目堆砌传感器数量,导致“四颗雷达成本百万”的畸形现象。而华为的策略截然不同——以192线激光雷达为核心,融合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32个传感器,构建多维感知网络,既保证了高阶智驾的可靠性,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余承东现场辟谣!问界 M9 激光雷达成本仅 1.2 万,不是 3 万-有驾

这一路径的优势已在市场得到验证。2025款问界M9上市43天即斩获5万台大定,交付量突破2万台。用户的实际反馈显示,其激光雷达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精度和响应速度远超预期。例如,系统可自主连贯通过园区闸机、环岛等场景,甚至在ETC通道中提前预判碰撞风险并触发警报。这些表现印证了余承东的观点:“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用户真正用得起、用得好。”

三、行业洗牌:华为供应链“搅动”万亿市场

华为的成本控制能力,正在改写智能汽车产业链的规则。第三方数据显示,华为96线激光雷达单价已降至万元内,规模化应用后成本还将持续下探。这一趋势对传统豪华品牌和新势力车企均形成冲击。以BBA为代表的燃油车巨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明显滞后;而部分新势力品牌则因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陷入“烧钱换销量”的泥潭。

与此同时,华为的开放合作模式为其赢得了更多盟友。通过向车企提供包括激光雷达、芯片、鸿蒙系统在内的全栈解决方案,华为构建起“技术共享生态”,既降低了合作伙伴的研发门槛,又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余承东透露:“问界M7和M9将在8月升级ADS 3.0系统,智驾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这场由华为主导的“技术下沉”浪潮,或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关键。

四、用户价值:46.98万起的“科技旗舰”值不值?

尽管问界M9的定价达到46.98万元,但其市场表现证明,用户愿意为“技术价值”买单。一位北京车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觉得激光雷达是噱头,但实际体验后发现,夜间行车和暴雨天气的识别能力远超人类驾驶。”这种“可感知的安全感”,正是华为技术落地的核心卖点。

更重要的是,问界M9的成本优化并未牺牲性能。其搭载的192线激光雷达与问界M9同款,探测距离达到250米,分辨率比上一代提升50%。配合华为自研的融合算法,系统可实时生成高精度三维地图,大幅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这种“硬件+软件”的双重优势,让问界M9在50万级豪华SUV市场中脱颖而出。

五、未来之战:智能驾驶的“临界点”已至

余承东的辟谣,不仅是一场技术澄清,更是一次行业宣言。随着激光雷达成本进入“万元时代”,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将远超预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警示“车企需平衡投入与用户预期”,而华为的实践恰好提供了解题思路——通过技术创新降本,通过场景优化增效

可以预见,2025年将成为智能驾驶的“分水岭”。华为计划在8月推出ADS 3.0系统,实现端到端智驾能力升级;问界M9的爆款效应,则证明市场对“技术平权”的强烈需求。当更多车企加入这场“实用主义革命”,智能汽车才能真正从“少数人的玩具”变为“大众的出行伙伴”。

老祖宗常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华为这波操作倒是把这话嚼透了。激光雷达从“金疙瘩”变成“铁饭碗”,靠的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技术里子。咱庄稼人看收成,车企也得看市场。问界M9这车,贵是贵了点,但里头装的可是能保命的手艺。要我说,这智能驾驶的路子,就像咱村头修水渠——光挖得深不行,还得水流得畅。华为能把成本压下来,让老百姓用得起,这才是真本事。往后啊,这汽车江湖怕是得换个活法,谁把技术扎进土里,谁才能长出好苗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