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来聊点有意思的事。
放眼望去,汽车圈子里掀起了一股“智驾”热潮,仿佛不给车子装上激光雷达、不谈谈L3自动驾驶,就不算够前卫。
然而,就在这股“全民智驾”的浪潮中,吉利却独辟蹊径,玩出了新花样,而且还因此销量飙升!
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先来看看吉利银河,上半年就斩获了54.8万辆的销量。
这成绩,足以让人侧目。
再看看市场上的其他玩家,比亚迪把小鹏都“逼”得在11万价位的车型上都得硬塞激光雷达,这竞争,可谓是白热化。
但吉利却反其道而行,给自家的星瑞车型“减负”,直接把辅助驾驶精简到基础的定速巡航。
这一操作,直接让车价松动了2万块!
细细一算,对于10万出头的购车群体而言,这2万块的让利,绝非小数。
这笔钱,可以显著减轻购车压力,让车子回归其最本质的代步属性。
结果呢?
这款星瑞在6月、7月,竟然连续摘得市场销量桂冠!
这一下,可算是给那些“智驾至上”的论调泼了盆冷水,也精准地戳中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这说明,许多消费者买车,并非一味追求前沿科技,而是更看重“性价比”和“实在的价值”。
“省下的钱”所带来的那份满足感,往往比抽象的“科技感”来得更真切。
吉利此举,可谓是深谙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在10万出头的价格区间,消费者最看重的是什么?
不是那些可能尚不成熟、使用场景受限的“高级智驾”,而是“省下的钱”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
这2万块的差价,能让消费者在购车后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比如用于日常的燃油开销,或是为家庭添置其他必需品。
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远比那些“您的爱车已为您规划最佳路线”的提示来得更为动人。
而对于15万以上的车型,例如银河A7或星越L,吉利则顺理成章地将高阶智驾配置推向市场。
在这些更高的价格区间,消费者对科技配置的期望值本就更高,也更愿意为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支付溢价。
通过这种“错位定价”的策略,吉利既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又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利润空间。
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市场策略,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商业智慧。
展望未来,吉利还将把“千里眼”浩瀚(此处根据市场推测,可能指星越L的某款或新款车型)推入20万至30万的价格区间,直接与理想、问界等“新势力”展开较量。
在这一细分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玩家们大多都在拼科技、拼智能化。
然而,领克09(此处根据市场推测,可能指领克09或其升级车型)的成功已然证明,当一款车具备了扎实的设计和出色的底盘调校,用户的关注点会更多地转向“驾驶的乐趣”,而非单纯的“辅助驾驶”。
试想,在20万以上级别的车型中,消费者往往追求的是极致的豪华体验或是纯粹的驾控感受,此时,智驾功能更像是为这份体验增添色彩的点缀,而非核心驱动力。
因此,吉利在“智驾”上的“押注”,与其说是要引领行业潮流,不如说是一种精明的市场布局,旨在为资本市场描绘出一幅高利润增长的蓝图。
真正能够撬动市场销量的,往往还是那些颜值在线、驾驶感受出色的车型。
你想想,如果一款车能通过“减法”,将激光雷达移除,从而带来2万的售价松动,销量便能一飞冲天;若是再进一步,将那块占据不少成本且使用场景并非人人必需的大尺寸屏幕也一并移除,再便宜个三五万,你是否会对其动心?
回溯过往,新能源汽车初露锋芒之际,市场上充斥着对“智能”与“科技”的无限畅想。
仿佛不配备一块巨大的屏幕、不搭载语音助手,都不好意思称之为“新时代座驾”。
彼时,我们听着“你好,XX,帮我调空调”、“XX,播放我喜欢的歌曲”,仿佛置身于未来的科幻世界。
再加上自动泊车、辅助变道等功能,我们仿佛真的要进化成“赛博司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一些不足。
首先,这些高度自动化的驾驶系统,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否真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有时,车辆在执行变道操作时,那种近乎“战战兢兢”的谨慎,反而会让人倍感不安。
更有甚者,系统有时会表现出过度的自信,突然的急刹车,足以让乘客惊出一身冷汗。
更关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L3、L4级自动驾驶,在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起来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市场上大部分被宣传为“高阶智驾”的功能,本质上仍属“辅助驾驶”,最终的安全责任,仍需由驾驶者来承担。
再者,这些先进的科技配置,其成本亦不容忽视。
厂家并非凭空赠送,最终这些成本,都会以各种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因此,当吉利星瑞通过移除激光雷达,将价格下调2万,便直接击中了那些追求“实用主义”消费者的痛点。
他们或许并不需要一个仍在不断学习、有时还会“掉链子”的“AI助手”,而更倾向于一个稳定可靠、经济实惠的出行工具。
试想一下,在周末的郊游时光,你期待的是车辆平稳舒适的驾乘体验,宽敞的内部空间足以容纳一家人的行李和户外装备。
在返乡的旅途中,你更看重的是充沛的动力输出,稳定的高速巡航表现,能够安全地将家人送达目的地。
在这些具体的使用场景下,你更看重的是什么?
是那套仍需不断迭代、有时甚至会“宕机”的辅助驾驶系统,还是坚实的底盘、灵敏的制动、精准的转向?
我曾听一位车主分享他的购车经历。
他坦言,当初正是被各种“智驾”的宣传所吸引,最终选择了某款车型。
然而,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许多功能他几乎用不上,甚至不敢轻易启用。
反而是一些系统的误判,导致了诸如急刹车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最终,他发现自己最享受的,还是那种人车合一的驾驶感受,是踩下油门后,车辆能够即时响应的畅快淋漓。
吉利银河此番操作,仿佛是在“全民智驾”的热潮中,递来了一杯清凉的“白开水”,让那些被“科技”概念冲昏头脑的消费者,瞬间回归理性。
它提醒我们,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消费者的选择也是多维度的。
并非所有人都对最前沿的科技趋之若鹜,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为“未来”概念买单。
有人钟情于“智能”,便有人坚守于“实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落后于时代?
我以为不然。
科技的初衷,应是服务于人,而非让用户去适应科技。
当科技的成本过高,或者其所带来的便利性并未真正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时,适度的“减法”往往能带来更具价值的提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那些看似“非主流”的策略,或许才能触及到“非寻常”的真谛。
吉利这一步“慢半拍”,恰恰踩准了市场的脉搏,也证明了“全民智驾”的风,并非一股不可撼动的洪流。
有人会质疑,如此一来,岂不是在技术发展上落后了?
我认为,这恰恰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智慧。
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吉利在夯实基础产品力的同时,也在审慎地布局未来。
当“智驾”的功能性与用户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鸿沟时,适度的“留白”,反而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说到底,汽车产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好开、好用、好卖”的本质。
科技固然是锦上添花,但扎实的产品品质和实在的价值,才是赢得市场的基石。
吉利这一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汽车市场新动向。
至于未来,谁又能准确预言?
或许有一天,自动驾驶真的能如同科幻电影般,让我们只需悠闲地享受旅途。
但在此之前,让我们的钱包,也能够获得片刻的喘息与满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