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数据,今年新车里具备智能辅助的车型占比约50%(体感/估算,样本少)。这不是空话,路试里你按下启动按钮,仪表灯就像点亮的一盏灯,提醒你这段路要被算法看着。我在展区走动,手指碰到门把,金属表面凉意顺着掌心往上窜,心里多了几分现实的希望。
我和同事在展车前打量。对话:
你觉得L3放量,难在哪?
先说地图和传感器的协同,算法再好也靠不住离线数据。
28款车型,累计量超100万辆,(样本少)2027年放量,L3/L4规模化。渗透率约50%(估算/体感),这几条数字拼起来像把锚。你要是问我,这不是吹牛,是市场在自证:智能化已经从选装件变成日常按钮旁边的常驻选项了。
同价位的两款车,实操差别在一个点。A车的自动泊车更准,B车在高密度城市路口的识别和跟车距离稍显保守;同样是三种传感器叠起来,但A车对雨天/雾天的容错更好,B车就显得迟钝一点。这种差,往往比宣传页的数字更容易被日常感知到。
供应链和研发这件事,别小看。把整套系统比作煮饭,线束、控制器、芯片就像三锅不同的汤。缺一锅,桌子就没味道;三锅没同时滚,菜也凑不齐。你以为是软件更新决定体验?其实是硬件和场景的齐步走。就像家里做饭,锅没热,香味也出不来。
但话说回来,前文有点大,我现在想收回来两句。三波浪潮的框架对行业有意义,但在普通人眼里,能不能落地,取决于你每天用车时的实际体验,而不是口号的拍手声。智能化不是把未来烧成烟花,而是让你今天的日常更省心。要不要给出一个更现实的节奏感?其实答案在路上。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页关于线束对接的手写标注,纸角边缘有微微灰尘和一条细小的折痕。旁边是一支笔,落在桌面时发出轻微的拖拉声,就像整辆车现在仍在排队等电气化的状态。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却像是研发进度的温度计:低温期还在转线,有些接头还在承受压力,没法急着宣布大规模量产。
临场小计算:如果按家用电价0.8元/千瓦时,电耗15kWh/100km,纯电百公里电费大约12元;再加上充电桩成本与时长等未算的部分,和油车的56元/百公里相比,纯电在用电成本上已经落后不多,但百公里综合成本还要看充电效率和夜间电价波动。这个算式很粗糙,目的只是给感受一个量级,别拿来和最终方案拼命细算。
有位销售同事的只言片语我记得:
这车上路就像开手机,默认都开着,但你要学会关掉浪费电力的东西。这句简单的话,暴露了一个现实:智能化越多、越需要用车者的主动调整。
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之一:华为在高精地图的算力分片上,可能比公开的ADS4描述更深,但这个点没证据,待证。若是真的,更多的算力就能帮助传感器看清,也就是对误报的容忍度下降。谁知道呢,这只是一个猜测。
你们在日常通勤中最在意的,是不是更高的可靠性还是更低的干扰?你愿意为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让位,还是更希望车内的体验更个性化、可控一些?你们真的愿意把高精地图数据交给厂商来托管吗?
有点小情绪:嫌麻烦,确实有。结果是,好像你给车多装一个功能,你得为它多花一点心思去管理。
临场小计算的另一种表达:如果你一天跑100公里,电动车的充电成本如果能稳定在10元/次、夜间充电成本便宜,长期来看对总支出的影响可能比油车小,但前提是你愿意接受夜间充电、等待时间和充电桩分布的不确定性。
还有一个小场景,来自修理工的口气:说到这,我听到最实际的不是谁的算法强,而是有人在深夜还在研究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连接线是否松动。这就像你对待家里的电路,越精细越稳妥,车也更安静。
你们有没有发现,高精地图带来的便利和隐私风险是并存的?你会不会在某些路段更信任车看路、路看车的协同,还是更担心数据被用于其他用途?如果没有高速的高精地图,L3/L4的安全边界还会像现在这样牢靠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也许答案并不在一个人说得清的公式里,而在你们的日常选择里。
你们愿意以多长的自动化程度为阈值去替换手动控制?你们更看重在哪些场景下的可靠性与耐心?
最终我想留一个开放的小问题:在路上,你更希望车子替你处理哪些微小的烦恼,而哪一刻你愿意按下主动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在雨天、在夜色里、在拥堵的十字路口前,三个微小的细节会不会成为你决定换车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