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喊到500美元了,街坊喊好有人闷声吐槽,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两条道打得热闹
傍晚的路边摊灯一亮,邻居们一边撸串一边吆喝着“听说特斯拉又被看好到500块了”,那语气像是又有人买彩票中了头奖,也像有人刚刚被隔壁圈套割了韭菜;这事儿是9月22日发生的,Piper Sandler的分析师亚历山大·波特把目标价从400美元上调到500美元,并且还贴着“增持”标签,这消息一出,市场里有人乐翻也有人皱眉头,街坊嘴里马上冒出“自动驾驶牛逼,机器人也要上天了”的夸张说法,同时有人在心里算着倘若真涨到500美元,手里没买的总恨不得立刻掏钱入场。
回头看看那会儿特斯拉像个理想,马路上特斯拉像明星车一样显摆,早年信仰的人说他是Autopilot是魔法,路边大爷见了都竖大拇指,消费者排队买车排到店门口;当年花钱买的是信念,是对创新和颠覆的赌注,投资者讲的也是故事,媒体写的都是画面,社区里人还会互相比谁家充电桩装得早,谁家车上软件更新有彩蛋。
可现在这买卖变了味,内部有人在群里吐槽——自动驾驶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后台里工程师熬夜改bug,外面客服在安抚车主,跑场的同事把录像发到群里写着“又被行人吓停”,员工抱怨工资陪着股价上下翻,媒体把“机器人要成为新一波增长点”挂在头条,社交平台上网友玩梗把特斯拉做成梗图,本来挺燃的信仰式玩法逐渐被“付费套餐、订阅激活、功能再解锁”取代了,用户感到不爽,老信徒觉得被圈钱,新来的投资者又担心被割。
说到钱,数据不客气,分析师把目标价从400提到500,涨幅整整25%,这数字摆在那儿很扎眼,市场当然有反应,持股的机构和散户开始重新算账,交易量上来了,短线资金蜂拥进去,社交媒体上关于“何时卖出”的讨论比以前多了十倍;与此特斯拉被点名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首选投资标的,这种标签让资金流向更集中,也让竞争对手们不得不紧盯,赛道热得像早市的菜摊。
这热闹背后有现实的裂缝,老车主说软件功能不能用还要付费,论坛里有人截图显示那些所谓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在复杂路况下表现一般,工程师匿名爆料日志里一堆例外情况被标注为“待优化”,而且自动驾驶相关的事故报道偶有传出,让普通驾驶者看着放心不下,监管层面也在动刀子,《价格法修正草案》那类政策风声越来越近,意味着上头开始盯着市场怎么收费、怎么标注功能了,而下头市场还在靠各种增值服务、订阅和选配套现,这种上下张力让行业乱象更明显。
在车主群和论坛,争吵像菜市场买菜似的热烈,支持者喊着“技术领先,未来可期”,反对者则拿着账单和更新记录一路数落,“你看人家这次功能又需要付费解锁”的话题火到不行,网友们也把这事儿当段子编,做成梗图互相转发,甚至有人把软件激活码和抢购链接做成二手买卖,形成了另一种灰色市场,员工在公司群里私下议论未来方向和裁员传闻,竞争对手则趁机推出类似功能宣传“我们更稳定更划算”,整个行业像个菜市场晚市,吆喝声里都是机会和陷阱。
现在的对比扎心,上世纪末和十年前那些信仰式玩法还能让人激情澎湃,那会儿买的是一种身份和未来感,厂商把技术当信仰去推销,社群里互相鼓励,现在技术和服务分成了层层收费的套餐,想要全部功能得不断掏钱,用户体验开始被消费模型绑架,早年的“开了就爽”的感受被“按功能付费”的逻辑慢慢蚕食,行业早期的那股热情和现在的商业化策略撞出很多不满声。
关于机器人这条线,分析师把它列为重点,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机器人要变成下一个赚钱点”,科研圈有人质疑现阶段技术可落地性和成本效益,企业内部做PPT对外吹得天花乱坠,实验室里工程师还在为能否实现人形搬运、长期稳定运行写论文和调试板子,投资人看着未来市场估值泡沫和实际量产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心里打小算盘,资本倾向于押注预期而不是当下产能,这让行业像个热闹的赌局。
监管的影子在每次大涨后都越来越清晰,市场上关于如何合理定价、如何标注功能、如何对消费者承担告知责任的讨论多起来了,政府文件和修法草案在悄悄推动,尤其《价格法修正草案》这种政策一旦落地,可能对订阅收费、功能解锁的商业模式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得考虑合规风险,而消费者也可能因此多一道保护伞,但在法律条文落实之前,市场的利润空间仍然被一些企业拼命开采。
普通人该咋活着,别把全部家底都押在热点上,买车先想清楚自己用不用那些高大上的功能,别光听分析师喊目标价就冲动入场,等功能成熟再考虑升级,关注官方的产品说明和收费细则,保存好消费凭证和服务协议,遇到问题别光心疼钱,要懂得用监管渠道去投诉和维权,车主可以组织起来互助分享实际用车体验,把坑位信息共享给更多人,让大家少踩几个坑,多过几年能稳稳当当。
这事儿还在继续,街坊们晚上还在讨论,投资者日里盯盘,工程师夜里改码,监管在起草文本,用户在计算账单,新闻就这么一节又一节往外翻,热闹还得继续,但谁也别忘了,别让钱包跟着热闹走得太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