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曾经加价都买不到的车,如今在4S店门口挂出“清仓特惠、送保养送油卡”的横幅时,我们该问的不是它为什么卖不动了,而是:那个靠“空间魔术”和“保值神话”撑起的合资车黄金时代,是不是真的走到了尽头?
2025年7月,本田在中国的两大合资品牌——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集体陷入冰点。广汽本田的明星车型飞度,月销量仅75辆。这个数字,甚至不够一个小型车展的单日意向客户量。要知道,十年前,飞度一个月能卖两万多台,是无数年轻人人生第一辆车的代名词。而如今,它安静地停在展厅角落,销售人员比顾客还多。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并非孤例。东风本田的XR-V、思域等主力车型也销量下滑,整个本田体系在中国市场的月销量同比暴跌超过40%。
这背后,不是某一款车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合资车逻辑被重构了。
曾几何时,买本田=买省油+耐用+保值。飞度更是被奉为“平民超跑”,不是因为它真能跑赢超跑,而是它在十万级价位里,做到了空间最大、油耗最低、故障最少。那时候,自主品牌还在为“三大件”发愁,日系车靠着精益制造和可靠口碑,稳坐神坛。但今天,这个“神坛”的地基正在被技术浪潮一点点冲垮。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选车,第一句话不再是“这车耐不耐造”,而是“能OTA吗?有高阶智驾吗?语音能唤醒几次?”飞度的车内,还是机械仪表盘配小屏导航,而隔壁国产A0级小车,已经装上了8155芯片、能打游戏、能K歌、能自动泊车。这不是代差,这是维度打击。当你的对手在造“轮子上的智能终端”,你还在打磨“更省一升油”,赛道已经变了。
更有意思的是,飞度引以为傲的“保值率”,如今反而成了它的枷锁。很多人不买新车,是因为二手飞度太保值、太划算。可讽刺的是,正因新车卖不动,二手车商也不敢收高价,保值神话正在自我瓦解。一个曾经的优势,如今成了恶性循环的推手。
再看市场环境。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早就不是“模仿者”了。比亚迪的海豚、元UP,直接在飞度的价格区间里,用纯电平台、智能化体验、更低的使用成本,精准狙击。更别说新势力们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出行体验。消费者突然发现:花同样的钱,我可以从“代步工具”升级到“移动生活空间”。谁还愿意回到那个“纯粹驾驶”的极简主义?
有人说,本田是不是太慢了?其实它也在动。e:NP系列、灵悉品牌,都在推电动化。但问题是,消费者等不了。当特斯拉用FSD讲自动驾驶故事,蔚来用换电构建服务体系,小鹏用城市NGP秀技术肌肉时,本田的电动车型还在强调“日式匠心”和“安静舒适”——这些词,在今天的汽车消费语境里,听起来像上个时代的遗言。
更深层的问题是:本田的危机,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还是战略误判的结果?也许两者都有。它曾坚信“油电并行”能赢下过渡期,却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化的接受速度。它坚持“技术保守主义”,却忘了在智能时代,用户体验比发动机热效率更重要。
我们甚至可以反问一句:如果今天飞度推出一款纯电版,搭载高阶智驾、大屏生态,它还能叫“飞度”吗?那个代表驾驶乐趣和机械纯粹感的名字,会不会因为智能化的注入,反而失去了灵魂?
这不仅是本田的困境,也是所有传统合资品牌的十字路口。大众、丰田、日产,谁又能真正转身?
所以,飞度7月只卖75辆,不该被看作一个数据的崩塌,而是一个信号: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驾驶不再是核心,出行才是。硬件不再是壁垒,软件才是。保值不再是理由,体验才是。
当神坛倒塌时,我们怀念的不是那辆车,而是那个时代的选择单一与确定性。而现在,选择太多,变化太快,连“神车”也得学会在流量和算法中求生。
下一个问题或许是:在智能化的洪流里,我们还需要“飞度精神”吗?如果需要,它又该以怎样的形态重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