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上的中国力量:116家中国展商阵容创下历史新高,德国总理默茨在开幕式上宣布,汽车展会已成为“互联、可持续、面向未来的移动出行实验室”。
欧洲车企展台上,宝马展示的大圆柱电池实现10分钟补能400公里,大众推出2.5万欧元的电动车型ID Polo;中国展区,比亚迪的千伏兆瓦纯电平台宣称“充电1秒续航2公里”,宁德时代发布热失控无明火电池技术NP3.0。 这一幕彻底击碎了“全球放弃新能源车”的论调,不是趋势消失,而是竞争进入深水区。
2025年9月,全球电动汽车单月销量首次突破210万辆,前三季度累计达1470万辆,同比增长26%。
中国市场以900万辆的销量占据全球总量的61%,欧洲和北美分别增长32%和11%。 德国政府批准30亿欧元新补贴计划,英国因“电动汽车补贴计划”推动销量创历史新高。
这些数据表明,所谓“欧美回归燃油车”仅是局部调整:欧盟将燃油车禁售目标微调至2035年,美国车企推迟部分纯电项目但未放弃长期目标。
中国坚持新能源战略的底层逻辑,首先锚定在能源安全。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交通运输领域的油转电可直接降低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曾指出:“能源自主比技术领先更具战略意义。 ”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成为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品类。
在产业维度,传统燃油车领域的高壁垒让中国车企难以突围。 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被欧洲百年车企垄断,而电动车将竞争焦点转移至“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
宁德时代凭借麒麟电池将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2%,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推高至180Wh/kg。 2025年前8月,比亚迪全球销量255.6万辆,市场份额达19.9%,超过特斯拉和大众的总和。
技术迭代的加速度远超预期
长安汽车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200公里”,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量产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
智能驾驶领域,小鹏、蔚来等企业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每周迭代一次,特斯拉在相同周期内仅能完成月度更新。 成本优势更形成降维打击:中国同级电动车制造成本比欧美低30%-50%,MG4在欧洲销量超过标致E-201。
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和关税壁垒,反而印证了中国产业的威胁力。 比亚迪通过在欧洲、东南亚建厂本地化生产,绕过关税限制;德国《商报》承认中国在充电技术专利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40%升至70%,掌控了锂离子材料、石墨负极等关键供应链节点。
这场竞争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中国车企将电动平台作为智能网联的载体:长安汽车SDA架构实现数据自动抓取和软件周级迭代,比亚迪“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安全性能提升3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