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挺关注理想的,因为,怎么说呢,国内造车新力量里头,理想给我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感觉。
昨天走在路上,看了一下路边的理想i6,突然意识到这车不光是长得像家族的小兄弟那么简单。光线差不多,坐进去,那个氛围像极了我家那沙发——宽大、舒服,能一屁股坐下,顿时觉得这个设计应该是拿了个舒服第一理念当核心。
我还记得之前跟个经销商聊天的时候,他说:现在买理想的,很多都是看重家用,别指望用性能去拼街头飙车。(这句话让我觉得实用主义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这次看到内饰,真是印证了我的猜测——大屏幕、双副驾屏、那后排的21.4英寸折叠屏,说白了,都是为家庭娱乐设计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想,理想车那些豪华配置,说白了,跟售价有没有挂钩?比如这个大屏幕,是否真用得惯?我觉得用不惯大屏的人,好比我老婆,每次看到车里的点阵式LED灯都说晃晃眼,她更喜欢那种传统的仪表盘。反正我觉得,理想的内饰布局,大屏幕其实有点容易过度设计,设计师可能偏爱未来感,但实际用户能用多快,真谁知道。
有个细节让我觉得挺特别的——把车门一拉开,那门内装饰用了好多柔软包裹材料,跟我之前试驾的某款豪华车型差距还不小,感觉走在路上,车里就是一个移动的家庭会客厅。这个设计,可能是为了缓和那些科技感带来的冷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内的储物空间不用说,足够五个人装十天的行李。而且,中控台的横向储物格,配了个无线充电面板。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在车里最常用的按键是那个?我觉得绝大部分人,还是拿手机充电站最准了。
有个细节,后排座椅的调节,那副驾可以前移,右后座还有脚托,哎—这其实挺像我小时候家里放的那种整块的沙发床,宽敞到底用心在哪?估算,这个车后排空间,靠长轴距和布局优化大概有个3.3米的车内空间。
说到动力,我一直不太懂技术,但试着用比喻——就像你骑自行车,踩的踏板越容易,踩得越轻松,速度当然越快。理想i6用的碳化硅电机,感觉像是给这个自行车换了个全新空气动力学轮胎。而且,配GMG 87.3kWh电池,说白了,估算每公里能消耗掉15-20度电(这段先按下不表),续航目前体感能达到700公里水平——好比,跑完北京到天津不用充电,有点强。
我有个问题:理想一直强调两电双驱,那是不是意味着四驱比单电更稳定、更有市场说服力?这其实挺像我之前修车的师傅说的:四个轮子都要动,车稳点;成本高,成本我们都知道。四驱版多了个电机,估计价格还会再涨个五六万。
我还在想,悬架改良其实挺神奇。您们会觉得,空气悬架是不是越软越舒服?我猜测,硬的悬架像个怒气值高的马达,骚一下就得转;软点,像我吃完饭坐个沙发,舒服又旅游——其实具体效果,还得看调校。
偏偏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理想真的在追求极致实用吗?还是说,这车其实还暗藏了点未来科技的意图?像激光雷达那块,其实我觉得放车顶上,不比放别的地方更瞩目。你们说。这雷达是不是一片安全信号牌,还是个科技样装置?
说归说,这个车配置还是挺丰富的。长轴距+短悬挂的布局,明显为了灵活操控和空间增长。别的车在同价位里,能做到的其实也不多,这会不会是理想的硬核心思?毕竟,想要既空间又操控,用传统的长轴距+大轮胎就不一定行。
旁边我朋友在搞维修,他说:这车的电池其实挺重的,拆装都得专业。我想:这就像我家种树,一根树挖出来比栽进去容易,但想换个位置,就麻烦了。你不可能每次都修都换电池,要真保证耐用性,供应链这块就得法子多。
哎,说到这个,我觉得理想给我的感觉,就是家用+科技结合得挺巧。到底是想把家庭的心和科技融在一起?还是科技就是要炫耀?未必,但我知道,他们在吃那个家庭市场的蛋糕。
我这种随意乱想,能不能帮我总结一下——理想放在这个价位,拼的不只是跑得快,更多是你坐在车里,给你个家的感觉。科技这么多,实际用起来是不是会被坑?这你们猜我敢说不会吗?还是说我太天真了?
说到发现细节比整车架构更能打动我。那个车门内侧的材质;像家里那个厚棉布沙发,软软的,乘坐心情值其实挺重要。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车里的细节反而透露出车主的生活惯?
(这段先按下不表)——只是,下一次我打算把这车拉去长途看看,到时候心里那点实用主义会不会被新鲜感打败。最终,我倒是更关心,这个家庭大沙发,能不能陪我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500公里。那就看它能不能坚持到终点了。
还有问题:你觉得,未来的车是不是会变得更像家里的电脑,多屏、多信息,还是会按耐不住回归开车的纯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