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

假如你是个做餐饮的老板,忽然有个带货一哥在社交媒体随口吐槽你家菜不新鲜,估计你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要当场怼回去,“我家绝对没问题!”这其实很正常,谁不想维护自家名声。但问题是,当双方没必要把事闹大时,却硬拽出来当众直播对峙,这就像俩人在街头吵架,越吵越聚人,最后全网围观。其实大众关心的根本不是你到底是不是用了预制菜,而是在看一场真人秀——餐饮大哥和网红现场PK,谁更牛X?

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把小问题直接按下快进键扩大成品牌危机。 一旦你的名字和“预制菜”、甚至“撒谎”在社交网络上绑定,后面就是一串麻烦了。你道歉也没人信,解释也没人听,即使你真的没错,网友下次看到“西贝”两个字,心里也会自动弹一句“是不是预制菜”。 这事本质其实不是餐饮圈独有,是很多行业的通病——尤其是买车这行。

比如最近理想汽车发起的那场碰撞测试,车圈的朋友看了都直呼“秀得可以”。 去年理想搞了个测试:让自家SUV 和大货车撞一撞,然后推出来一条超炸裂的15秒短视频。其实很多人连技术参数都搞不懂,也不在意什么屈服强度,A柱设计啥的。但一台车撞大货车居然“扛住了”,普通中产立马就能脑补——这车应该安全,我家人坐它应该靠谱。

你看,这套路其实和西贝直播后厨如出一辙。 都是在关键时刻,用一场看得见的表演来稳住自己的核心客户。但问题是,这种“秀肌肉”的方式,其实反映了公司内心的某种“信任焦虑”: 大家越来越不相信官方的技术宣传、检测标准和参数报告,反倒觉得眼见为实才靠谱。你不敢直播?是不是心虚了?你不敢撞?是不是车真不行?

大家都在表演,表演给大众看“我没问题”,但一旦表演失误,立马就成了负面案例。理想汽车的事儿最后就把大货车品牌也拉下了水,双方各自喊话,网络阵地拉锯,离产品本身越来越远,围观群众只管吃瓜。品牌本来想借流量秀安全、换来用户的踏实感,结果没控制住,翻车了。后面你不管怎么解释技术,网络都会挑毛病,顺着你的逻辑抠细节,最后大家只记住“理想碰撞,卡车也不服,反正都有事儿”。

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都用极限词、情绪化宣言吸引流量? 说白了,就是进入了“流量焦虑”时代。每个人都怕被遗忘,都想用一句狠话或一个极端动作来破圈。你说你的车“500万内最好”,我就喊“1000万内无敌”,你说永不自燃,我就宣称我的SUV吊打劳斯莱斯。大家把关注度当成了命,一旦没话题,用户的热情和购买欲就走远了。

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有驾

但这套玩法背后也是赌博。你赌的是:用户不会深究细节,不会戳穿你的极限宣言,只会因为你敢说、敢秀而买单。可事实上,只要你扯得太满,网络总有一天会反噬。 比如比亚迪的“永不自燃”口号。当初确实用技术创新搞了一波“刀片电池”,安全性大幅提升。电池扎针都烧不起来,一顿直播让行业、让车主感觉新能车终于要摆脱火灾心魔了。这种极致承诺,最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只要买了你的车,我就100%安全了。

可是哪有百分百?技术只是在多数情况下减少风险,但只要有那么一辆碰撞后还是烧了,口碑瞬间反转。大家再也不会细看事故报告,只会斥责你“说话不算数”。技术上的合理解释,在极端宣言面前完全失灵。你许下的是神话,现实哪能一直神?

所有极限说法都潜藏着对消费者信任的勒索。 你一旦说出“极致”“最好”“永不”,用户把心理防线降低,把选择的风险全交给你。这种信任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旦你的产品没踩住这条线,反噬直接到品牌“人格”。像车圈那些对标劳斯莱斯、迈巴赫的“家用最好SUV”,本质上不是产品比宝马强多少,而是想在大家脑子里埋下心锚,不管你认不认,它就成了话题。

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有驾

可话题炒得再热,买车的、吃饭的都关心到底稳不稳、到底有没有骗人。大家已经不再迷信广告和公关造势,反而会对极端表达产生天然怀疑。这种“表演型自信”终究不能代替长期的产品积累,信任的透支也是要还的,出来混,迟早得还账。

你就看现在车企的玩法,动不动就拉创始人出来做直播、下场吵架、讲极限语录,和早几年高管藏在团队幕后完全不一样。大家把老板往前推,就是冲着流量去的。创始人自己变成了IP,讲段子、打擂台,消费者买产品,也是在买一套“老板就是牛”的人设。但这种火爆表象,往往掩盖了产品力越来越趋同、创新越来越稀缺的苦况。

如果你是老百姓,肯定希望买车买饭都能安心,这么多头部企业一天到晚玩花样,可能会觉得热闹,但也疑惑——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变得没那么靠谱了?技术说明和专业能力都不管用,只剩下“表演式”营销。

其实答案也简单。市场太卷、门槛太低,产品靠技术拉开差距越来越难,大家只能比“谁敢喊更狠”的气势。所以,西贝乐于直播后厨,理想爱撞卡车,比亚迪拼扎针,大佬们天天开语录大会。这种“短平快”的信任线,其实就是用一次次表演捞流量,能多骗一天是一天。

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有驾

但“骗”的资本很快就耗光了。消费者一次次看到各种极限宣言被现实刷脸,最后形成了天然防火墙。越来越多的人对品牌的“自信”持怀疑态度,对极限口号报以冷嘲。品牌也变成了“流量收割机”,今天是焦点,明天就可能是众矢之的。

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有驾

如果搁在汽车业,有多少老板还真的关心结构安全、机械强度和用户体验?表面上大家都在“秀”,核心只剩下大众信任的透支和反噬。你信得越彻底,品牌一旦栽跟头,受伤就越重。起来混,迟早都得还。

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有驾

再往深了看,这是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是社交媒体和线上传播习惯逼出来的路子。每一行都怕没人看自己,每一家公司都觉得自己必须做“全网焦点”。“沉默即死亡”成了生存法则。于是大家一起卷,谁胆子大谁火,谁能忍住不出风头谁就等着被淘汰。

可信任是慢工出细活的东西。它不是靠一次直播、一次极限碰撞、一次夸张宣言就能盖章的,是得靠年复一年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扎实、把员工当人、把用户当命。真正厉害的企业,比如沃尔沃,几十年如一日磨安全,没人见过它去卡车撞大货车,也不需要靠夸张语言炒热“产品心智”。用户信得过,是因为每一次使用都没让他们失望。而不是因为哪个CEO喊“世界最安全”就信了。

到头来, 品牌最容易崩塌的地方,恰恰是以最短平快的方式获取的信任。你用直播、短视频、极端口号来建立的口碑,其实就是用泡沫垫的。泡沫有一天塌了,砸得比谁都疼。

现在车企动不动把自己跟劳斯莱斯、迈巴赫比,那是因为对标同类太难出圈,只有“碰瓷”顶级豪车才能收获流量,但这不是产品自信,是营销自信。这场自信是建立在网友无底线好奇上,等大家一旦腻了,或是找出你的漏洞,那信用塌方就到了。

那么问题来了——还有多少企业能踏踏实实干活,而不是靠表演博关注?还有多少消费者愿意相信一句极限宣言,而不是真凭实据? 当大家都在卷流量,谁还在卷产品?谁还记得最早的承诺?

西贝直播后厨,理想撞卡车,比亚迪扎针,信任焦虑背后隐患-有驾

最后只想告诉所有做企业的:拿用户信任当流量工具是最危险的路。你能用表演吸引短期关注,但靠产品和体系稳住长远口碑。别把宣传玩成了绝对承诺,到最后翻车,品牌再声嘶力竭地解释,谁还听? 西贝是如此,汽车品牌亦是如此,出来混,迟早得还账。信任就是慢慢积累、一次次兑现的事,急不得,骗不得,秀不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