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数据对比:销量差距下的利润逆袭
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销量斩获全球新能源车销冠,单台车净利润约1万元;而丰田以1082万辆的燃油车销量,单台车净利润仅约0.22万元。尽管比亚迪销量仅为丰田的40%,但单车利润却是后者的4.5倍。这种反差背后,是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的胜利——从电池、电机到智能驾驶系统全栈自研,成本比行业低30%。
更惊人的是财务健康度:比亚迪负债率行业最低,现金储备1549亿元,净利润增速34%;而丰田利润暴增101%依赖日元贬值,且2025年利润预计暴跌27%。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比亚迪1.1万亿市值已逼近丰田1.8万亿,反映出对增长质量而非规模的偏好。
二、增长逻辑:三重引擎驱动估值飙升
1. 技术革命重塑行业规则
智驾普及化: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将高阶智驾门槛从20万级拉低至7万级,全系标配策略直接挤压合资燃油车市场,引发小鹏、理想等股价单日暴跌6%-10%。
固态电池突破:2027年计划量产装车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充电效率翻倍,或将终结燃油车最后的技术优势。
2. 全球化布局加速
欧洲市场单月销量增速超500%,在英、西、葡等国超越特斯拉;东南亚市占率达40%,巴西跻身销量前十。
海外工厂建设提速,2026年海外销量目标100万辆,复制国内“产能出海+本土化”的成功路径。
3. 成本控制的“核武器”
应付账款周转仅127天,比行业快57天,供应链议价能力转化为3%-5%的额外毛利率。
规模化效应显现:销量从2021年73万辆飙升至2024年427万辆,年均增速79%,2025年目标550万辆剑指全球前五。
三、市值争议:高估值的底层逻辑
1. 估值模型的颠覆
市销率对标:按特斯拉13倍市销率,比亚迪2025年预计营收1.05万亿对应市值13.65万亿;保守派按25倍PE计算估值1.44万亿,两者差异折射市场分歧。
隐形资产重估:半导体业务估值2500亿,储能电池潜在价值5000亿,这些尚未完全计入当前市值。
2. 风险与挑战
地缘政治壁垒:欧盟碳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或使出海成本增加15%-20%。
技术路线博弈:氢能、超快充等替代路径可能冲击纯电路线,丰田已投入980亿研发氢燃料电池。
四、终极预测:何时超越丰田?
1. 销量维度
若保持30%增速,2030年销量将达2000万辆,超越丰田当前水平。但需实现海外销量占比40%,并在北美市场突破政策封锁。
2. 市值维度
按长江证券测算,若2025年净利润511亿元,对标特斯拉170倍PE,市值可达8.7万亿,较当前有690%上涨空间。
更现实的路径是:2028年营收超越丰田(2万亿),2030年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首个登顶全球的车企。
一场新旧秩序的终极对决
比亚迪的高估值,本质是资本对“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定价权的争夺。当丰田章男仍在质疑电动车时,比亚迪已用天神之眼和固态电池构筑起技术护城河。这场较量不再局限于销量,而是关乎谁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汽车产业规则。正如王传福所言:“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而比亚迪,正试图通吃全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