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新能源车论坛,固态电池像一块被频繁抛光的招牌,明亮却还带着雾气的边角。
据素材所载数据,固态电池承诺的是“摆脱里程焦虑+降低自燃风险”的双重答案,背后逻辑其实很直接:把液态电解液换成固态材料,等于把易燃的油换成不易渗漏的胶。
按提供口径看,能量密度有望提升30%以上,主流电动车500公里续航的上限被推到700公里,充电速度也被拉到原来的近一倍,这听起来像给车子的“肺活量”做了两次换气。
我差点忽略了一个点,拉回到当下,2025年上半年已有3家国内车企官宣“年内交付固态电池车型”,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固态产线处于试生产,资本侧更是先一步把水位抬高。
据素材所载数据,今年前8个月固态电池领域融资额突破200亿元,是去年的2.3倍,这条资金流水线像夏季暴雨,来得猛也来得快。
需要提醒的是,文中涉及资金流向的表述按素材所载口径,为主动性成交推断,非真实现金流,这一点先按下不表。
悬念就落在这儿:那么多公司说自己在做固态,谁真有工地、谁还在画图纸,怎么看得准、看得稳。
说白了,不是谁先喊固态谁就赢,行业的门槛就是三道关,关关都是硬骨头。
第一关是材料关,固态电解质是龙骨,路线分为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条赛道,像三条不同坡度的山路。
按提供口径,硫化物导电最好但成本高、受潮敏感;氧化物安全性强但量产难;聚合物便宜但低温性能弱,性能、成本、量产三个指针得拉到同一水平线,才算把弯道跑顺。
第二关是制造关,传统锂电池的湿法资产在这儿几乎派不上用场,干法电极、真空封装等工序把设备精度要求抬到锂电的10倍,电极涂层的厚度误差被压到1微米,几乎是把一根头发丝切成60份里的那一份,手要稳、线要细。
第三关是产能关,这一步像把实验室的试卷换成工厂的流水线,1GWh并不只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供给1.5万辆车的能力,据素材所载数据目前国内能稳定量产的公司大多在0.5GWh以下。
谁先把产能推到5GWh,谁就先拿到车企的采购话筒,这是一条很冷的定律。
话说到这儿我得修正一下直觉,有些公司不靠单点突围,而是把“材料+制造+设备+技术+产能”五件套打包,这才是行业的真正赛点。
把镜头拉近,15家核心公司的家底得拆得细一些,不然看起来都像赢家。
先看材料类,三家“卡脖子”选手就是赛道的前排。
清陶能源走的是硫化物路线,按提供口径其硫化物电解质电导率达到10⁻²S/cm,属于行业顶尖水平,并与宁德时代签了供货协议,这相当于把材料的高速路打通了第一段。
它建成国内第一条硫化物电解质量产线,年产能100吨,对应1GWh电池用量,专利上握有200+项,所谓“干法合成”能把成本降30%,这是一种把配方从昂贵餐厅搬到工厂食堂的做法。
计划层面,2025年底产能冲到500吨,对应5GWh电池需求,风险在于硫化物容易受潮,存储和运输成本必须被算进账本。
卫蓝新能源押的是氧化物路线,电解质用LLZO,针刺测试通过后不冒烟、不爆炸,这是把安全性写进了物理层。
它在制造上做了“双面涂层”,效率比传统工艺高20%,更关键的是解决了氧化物与电极的界面阻抗,这个曾经被认为是量产最大的拦路虎。
按提供口径,卫蓝现有0.3GWh产能,计划到2026年拉到10GWh,且与蔚来合作的车型已经路试,离量产的门槛更近一步。
聚和材料的路线偏向聚合物,电解质配方是“聚氨酯+锂盐”,成本只有硫化物的1/5,这是一种把预算压到最低的思路。
它用传统锂电产线改造,改造成本低50%,低温性能也被从-20℃容量保持率50%提高到80%,按提供口径其产能达到1万吨,对应10GWh,是材料类里产能最大的。
但能量密度比硫化物低15%,更适配低速电动车,这是赛道定位的边界而不是缺点。
制造类像接力赛,设备与产线跑得不齐就会掉棒。
宁德时代把全链条握在手里,硫化物和氧化物都布局,硫化物电解质自给率达到60%,这是把原料的轴心压在自家仓库里。
它自研“干法电极设备”已量产,产线良率做到92%,而行业平均在85%左右,半固态已装车,纯固态实验室能量密度冲到500Wh/kg,按提供口径约为现有锂电的2倍。
产能侧,半固态10GWh已在盘上,纯固态规划到2026年5GWh,它在国内是少有能“材料+制造+产能”自洽的公司。
比亚迪更像把旧刀片换新刃,氧化物电解质由它与卫蓝联合研发,成本降了25%,并用“刀片电池”产线改造把改造成本再压低40%。
它的“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能把温度波动控制在±2℃,这像是给电池加了一件恒温内衣,半固态产能约5GWh,纯固态预计2027年量产,自己有车企,订单的握手更直接。
国轩高科在硫化物与聚合物上“两条腿走路”,与日本松下合作硫化物电解质,按提供口径2025年开始供货,从德国引进的真空封装设备已是国内精度最高序列之一。
它提出“15分钟充到80%”的快充技术,现有半固态产能约2GWh,2026年规划到8GWh,风险在于硫化物电解质依赖进口,容易被卡脖子。
亿纬锂能专注氧化物,LLZO电解质的批量成本从300元/公斤降到100元/公斤,产线自动化率做到95%,人均产能是行业平均的1.5倍,循环寿命达2000次。
它计划到2025年底达3GWh产能,主要供给小鹏汽车,这是一种绑定车企的路线选择。
设备类是“卖铲子”的隐形冠军,矿潮来了,铲子先涨价。
先导智能不做材料,但设备适配所有路线,干法电极涂布机国内市占率约80%,一台顶传统设备三台的效率,设备精度做到0.5微米,这是把工艺误差压到显微镜级别。
按提供口径,它的设备年产能约500台,订单排到2026年,逻辑很朴素:不管谁量产固态电池,先导都在账单上。
杭可科技负责后处理,固态电池化成设备市占率约70%,能把激活效率提升约10%,设备能实时监测内部状态,避免次品流出,年产能约300台,客户包含宁德时代、比亚迪。
赢合科技给整线解决方案,从材料到成品打包交付,比单独买设备便宜约20%,整线良率稳定在90%以上,年可交付整线约20条,2025年订单已超100亿元,这是一种帮中小厂“缩短学习曲线”的生意。
技术类是知识的水库,授权像开闸放水。
中科院物理所握有固态电池核心专利500+项,是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的技术源头,它不自己量产,只做技术授权,这在国内更像“技术天花板”的角色。
上海交大在硫化物路线上的低成本合成法把成本降约40%,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合作且已落地,这是把学术成果推向产线的样本。
华南理工在聚合物路线上的高温稳定性专利解决了聚合物电池怕高温的问题,应用主要在低速电动车与储能,这是一条避开高端乘用车的分流道。
产能类两家扩产激进派像把尺子拉到了更远处。
赣锋锂业有锂矿资源,电解质成本比同行低约15%,规划到2027年固态电池产能为20GWh,靠资源优势补技术短板、用产能抢市场的逻辑简明直接。
蜂巢能源背靠长城汽车,现有半固态产能约1GWh,规划到2026年15GWh,与卫蓝新能源合作技术,这条路径强调“订单先行、技术借力”。
拉回到投资视角,别被“替代锂电”这句话裹挟情绪,按素材口径至少5年内是“半固态先普及,纯固态慢慢落地”的节奏。
我在这里也要修正一个常见误区,纯固态不是明天的标配,它更像是后天的终点站。
看公司其实有两个实用的锚点,且都来自提供口径。
一是看订单,拿到车企“量产订单”而不是“意向订单”的,才是靠近兑现的选手,卫蓝与蔚来、宁德时代与理想的合同都已签下,这代表生产与装车的闭环在收口。
二是看产能,低于1GWh基本还在实验室阶段,跨到5GWh以上才谈得上规模化赚钱,这个阈值不写在宣传册里,但写在厂房的承载力里。
风险也要摆在桌面上,技术路线未定胜负,押错可能直接出局;成本目前约是锂电的2倍,车企能否接受、消费者是否买单,还得看降价速度能不能跑赢耐心。
一句落锤的话应该留在这里:订单是票据,产能是兑现。
把画像补完,15家公司可以按功能与进度划分成三列。
必看选手是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先导智能,一个全链条一个临近量产一个卖铲子,三根支点足以让天平倾斜。
潜力选手是清陶能源、亿纬锂能,一个材料强一个技术稳,跑线不快但韧性在线。
谨慎选手则是那些产能低于0.5GWh、只靠专利没量产的公司,这不是否定努力,而是提醒节奏。
结果上看,固态电池更像新能源车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台阶,资本的脚步会快,但不是每一步都踩在实地。
能把材料、制造、产能三关打通的,才配叫固态电池玩家。
如果要给到应对思路,我倾向于用条件句来把节奏钉住。
若某公司拿下明确的量产订单且合规披露产能跨过5GWh,风向暂且看作基本面强化,后续观察良率与成本曲线是否同步向下。
若还停留在<1GWh且主要叙事是专利与路测,风向更像储备状态,重点跟踪其与设备商、车企的绑定深度。
若路线押注集中在单一材料且上游依赖进口,需关注被卡脖子的替代进度与价格弹性是否改善。
按这个节奏,观察、对比、持续更新,比一次性的判断更稳。
两问一选留给你:你更看重订单还是产能的拐点?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你会押哪条?如果只选一家公司,你会把票投给谁?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