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S7月销62台背后:降价6万难破新能源困局

2025年5月,本田旗下纯电品牌“烨”的首款车型东风本田S7,以一场堪称“惨烈”的市场表现引发热议。上市首月(4月)销量仅62台,甚至不及某些新势力品牌单日交付量。更令人唏嘘的是,这款车在上市仅一个月后便直降6万元,起售价从25.99万元拉低至19.99万元,却仍未能撬动市场。作为本田电动化转型的“旗舰之作”,S7的失利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深层困境。

高价入场遇冷:品牌溢价失效

S7的定价策略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25.99万元的起售价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26.19万元起),但其产品力却难以支撑这一溢价。尽管S7强调“安全冗余”(如1500MPa热成型钢车身、五层电池防护)和“操控基因”(前双叉臂悬架、50:50轴荷比),但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体验与性价比。对比同价位国产车型,问界M5的车机系统、小鹏G6的智驾功能、Model Y的五年免息政策,S7的“燃油车思维”显得格格不入 。

更致命的是,S7的降价策略反而暴露了其定价逻辑的混乱。上市36小时订单仅20台,首月销量373台,降价后销量不升反降,环比跌幅超80%。这一反常现象说明,消费者对“合资高价电车”的信任度已濒临崩塌 。

本田S7月销62台背后:降价6万难破新能源困局-有驾

配置短板:智能化与实用性双重落伍

S7的配置清单看似丰富:9气囊、BOSE音响、电子后视镜、41.9英寸AR-HUD……但细看却难掩尴尬。其智驾系统仅支持基础L2+功能,高阶智驾需额外付费选装,而国产竞品早已将激光雷达、城市NOA下放至20万元区间 。更令用户不满的是,19.99万元入门版连座椅通风都未配备,ADS电磁减震系统也仅顶配专属,20万元级纯电SUV的“基础体验”竟成奢望 。

反观同期竞品,广汽丰田bZ3X以15.98万元提供激光雷达全场景智驾,极氪7X以相近价格实现800V高压快充,比亚迪宋PLUS则以更低价格提供更长续航。S7在核心体验上的“妥协”,使其成为新能源内卷中的“夹心饼干”。

本田S7月销62台背后:降价6万难破新能源困局-有驾

合资转型阵痛:从“产品为王”到“用户思维”

S7的困境本质上是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的缩影。本田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安全”“操控”标签,在智能化主导的新能源市场中逐渐失效。其研发逻辑仍沿袭燃油车思路:强调机械素质、堆砌传统配置,却忽视用户对智能座舱、OTA升级、场景化体验的需求 。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本土化缺失。S7虽基于本田全球新能源平台打造,但车机系统交互逻辑老旧、语音控制功能单一,与国产车型“千人千面”的定制化体验形成鲜明对比。一位车主直言:“开S7像在开一台会充电的燃油车,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智能终端。”

本田S7月销62台背后:降价6万难破新能源困局-有驾

启示:合资品牌如何破局?

S7的失利给行业敲响警钟:

定价需回归价值:新能源市场已进入“性价比为王”阶段,合资品牌需放下“品牌溢价”执念,以成本控制换取价格竞争力。

本土化研发势在必行:从智驾算法到车机生态,必须深度融入中国用户习惯,而非简单移植海外方案。

重塑用户信任:降价补差价虽能短期止损,但长期需通过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城市智驾)重建品牌认知。

当前,新能源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S7的命运或许预示着一个残酷现实:若合资品牌无法摆脱“燃油车思维”,即便放下身段,也难以在智能化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