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榜出炉,比亚迪进前十,老牌车企集体降价

如果你也习惯在地库里摸黑找车,嘴里念叨着“钥匙在哪,车在哪”,那可能没太在意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可我从车尾灯下蹲起,睁眼看了一圈,发现这个2024年的汽车江湖,确实有点不一样了。

数据不会骗人。全球利润排行榜一出炉,前十二——十一家是国外老牌,只有一个来自中国:比亚迪,名列第八,160亿元利润。表面上看,还是海外巨头在叱咤,但仔细琢磨细节,有点像犯罪现场里的鞋印:你别光看鞋的牌子,重点是鞋底是不是磨得快掉了。

顺着这道“鞋印”,我把榜单摊开,反复推敲。丰田、大众、宝马、奔驰、奥迪、通用、现代,这些名字过去是抽奖都抽不到的豪门,现在都统一了“姿态”:利润同比下滑。不是小跌,是群体性下沉。BBA那种铁面无私,不打折的高冷,如今变成了“你买我就乐”,还附赠保温杯。唯一堪堪探头上涨的是比亚迪和铃木,后者则属于不影响大局的小角色,像是死者口袋里的一枚硬币。

我刨开表层,顺着证据链蹲到现场。事情的关键——国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逼近60%,意思就是,在全国范围,每10辆新车里有6辆是国产新能源车,剩下4辆,不是在挣扎就是在应付。这一波,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变化,更像是法医报告里那句“死亡时间已过12小时”,有种不可逆的转折。

先前,燃油车是欧美日的主场。品牌溢价、技术护城河、供应链垄断,全是拿得出手的“证据”。这样的壁垒,让他们赚得心安理得,“加价、缺货、提车慢”,都成了仪式感。可现在,不论是保时捷6折卖车,还是奥迪A4、宝马3系跳水至十几万,价格战打得比我在案发现场还狼狈。高端品牌的“骨气”,变成“骨灰”,消费者再也不用等半年,甚至下楼就能挑三家。

这种场景,放在刑侦剧里叫“现场遭到二次破坏”。一轮轮价格战,从高到低再到贴地飞行。利润薄如刀片,老牌车企的自信也许还挂在门口,但钱包里的票子已经开始缩水。国产新能源车靠智能化、性价比、供应链管控全面碾压,老牌们不得不学会低头。但企业家们的“低头”永远比案发现场的卧倒要慢,他们还在想,能不能翻案。

说到这里,到了“观点”环节。这场变局,无须煽情。比亚迪为什么能杀进前十?其实是个标准的犯罪现场问答:提前踩点,技术扎实,步步为营。它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拍脑袋瞎冲,更多是踩时间线成长。如果汽车市场也是尸检表,比亚迪不只是“先发优势”,还有“组织完整、应变能力强、作案工具新颖”的加分项。

油车守将开始打退堂鼓,国产新能源却日渐壮大。未上榜的中国车企也像案发现场里的隐藏线索,有的是“指纹”,有是“血迹”,都在暗暗攒着劲。如果技术再上一层楼,成本再压一刀,或许下一个全球利润榜前十里,会被中国车企占一半,海外巨头的算盘,就跟他们的利润一样,七零八落。

利润榜出炉,比亚迪进前十,老牌车企集体降价-有驾

但别急着给天底下判死刑。消费者此刻是最大赢家。如果你喜欢油车,价格从高空落到地面,甚至趴到手指边;要是钟情新能源,智能配置和续航一波波上新。想想前几年的“加价提车”,买个保时捷像抢黄牛票,现在反而像是下乡收白菜——白菜价,盛惠啊。可喜的变化。

作为一名不会给案件轻易下结论的“职业疑犯”,我也得承认,有些地方并不明朗。比如这个利润裂谷,会不会带来汽车产业失序?原材料没法低价循环,核心技术还得突破,价格战最后成了“鸡犬升天”,那是不是又要回到“大家都亏本”的历史现场?

利润榜出炉,比亚迪进前十,老牌车企集体降价-有驾

再比如,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能撑多久?一旦海外车企学会应变,用逆向技术你追我赶,好日子还会持续么?毕竟,历史上所有赢家,最后都要面对真相——冠军会被模仿,利润会被蚕食,暴利永远不是长久之计。

写到这里,既有自我调侃,也有现实无奈。作为靠“案发现场”和堆堆证据吃饭的人,目睹国产车企崛起,心中是有点欣慰。但这种欣慰并不盲目。一场价格战背后,赢家固然是消费者,但车企是否真的健康成长?而新能源赛道,能否跑出真正的技术和服务生态?这都是没法在报告里一句话说清的悬案。

这里,案子就先交给你们。面对全球车企“利润洗牌”,你觉得下一个十年,中国会不会成全球汽车的绝对主角?还是会在技术、品牌、供应链这些隐秘的夹缝里,继续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证据在手,真相自有分晓。

利润榜出炉,比亚迪进前十,老牌车企集体降价-有驾
利润榜出炉,比亚迪进前十,老牌车企集体降价-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