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最讲究的就是个“实在”和“诚信”。
买东西,特别是像汽车这样的大件,图的就是个安心和省心。
商家说得天花乱坠,不如白纸黑字的合同来得踏实。
可要是有一天,连合同上明明白白写的“终身”俩字,都能被人家找个理由给收回去,这事儿搁谁身上,心里都得犯嘀咕。
最近,河南郑州的蔚来车主高先生,就碰上了这么一件糟心事,这事儿不大不小,却像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在所有车主心里都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事情得从头说起。
高先生是个生意人,也是个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
前些年,当很多人还在观望新能源车的时候,他二话不说,掏了六十万,买了一台蔚来ES8。
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对国产品牌的一份信任和支持。
蔚来当时最吸引人的,除了车本身的设计和性能,就是它那两大“王牌”承诺:终身免费换电和终身质保。
你想想,开电动车最怕啥?
不就是充电慢、续航焦虑、电池衰减嘛。
蔚来这个“免费换电”一出来,直接把这些痛点给解决了,开没电了,几分钟换块满电的电池就走,比加油还快,而且还不要钱。
这对于需要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
高先生就是这样的用户。
他用车强度非常大,一年下来,里程表上赫然显示跑了17万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般的私家车,一年能跑两三万公里就算多的了,高先生这等于是一年跑了别人七八年的路。
他用实际行动,把蔚来ES8这辆车开成了自己的“战马”,也无形中成了蔚来最真实的“移动广告牌”。
每当有人在高速上看到他这辆绿牌ES8飞驰而过,心里可能都会想:“嘿,这国产电动车还真行,跑这么远都没问题。”他每一次进换电站,都像是在向周围的人展示蔚来换电模式的便捷和高效。
本来,车主用车用得勤,车企应该高兴才对,这说明产品受欢迎,服务模式有价值。
可谁也没想到,高先生等来的不是表扬,而是一纸“红牌罚下”的通知。
蔚来方面告诉他,由于他的用车频率和强度“显著异于普通用户”,他的终身免费换电和终身质保权益被取消了。
这个理由让高先生彻底蒙了。
他翻出购车合同,上面清清楚楚写的是“终身”,可没写括号备注说“每年不能超过多少公里”。
这就好比咱们去办了张健身房的终身卡,结果因为天天去,练得比别人勤,健身房老板跑过来说:“你来得太勤了,不是普通会员,你的卡作废了。”这道理上哪儿说理去?
这下子,问题的核心就冒出来了:合同里那个没明说的“普通用户”,到底是个什么标准?
谁说了算?
蔚来的客服后来解释说,他们后台数据显示,大部分用户的年行驶里程也就在一两万公里左右。
这个解释非但没能平息争议,反而火上浇油。
大家伙儿的疑问很简单:这个“一两万公里”的标准,是签合同的时候就说清楚的吗?
如果当时没说,现在拿出来当尺子量老用户,这不就是搞“事后诸葛亮”,单方面修改游戏规则吗?
咱们可以看看那些卖了几十年车的传统车企是怎么干的。
比如你去买辆宝马或者奔驰,人家的保修手册上写得明明白白:“整车质保三年或十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这个规矩是摆在台面上的,买车之前你就知道,心里有杆秤。
你可以接受这个条件,也可以因为这个条件不去买,但买卖双方是公平透明的。
绝不会出现你车开得好好的,厂家突然跳出来说:“对不起,你开得太多了,超出我们对‘普通车主’的想象,所以保修没了。”这不仅是商业操作手法的不同,更是对契约精神理解的差异。
当然,咱们也得站在蔚来的角度想一想。
做生意,成本肯定是要考虑的。
高先生一年跑17万公里,按照蔚来ES8的电耗,一个月换电次数少说也得十几次,一年下来就是上百次。
蔚来建一个换电站,从设备到场地再到日常运营维护,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电池在不断充放流转中也会有损耗。
如果所有车主都像高先生这样高强度使用,蔚来的免费换电业务肯定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蔚来的换电站虽然越建越多,但在节假日等高峰期,排长队换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说明整个服务体系已经是在高负载运行了。
可是,商业上的压力,不能成为单方面撕毁承诺的借口。
一个品牌的建立,靠的是长年累月的信誉积累。
蔚来当初之所以能在一众新势力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用户企业”这个金字招牌和一系列超越期待的服务承诺。
正是这些承诺,吸引了像高先生这样第一批最忠诚、也付出了最高成本的用户。
这些早期用户,用真金白银和实际行动,陪着蔚来一起成长,帮着它开拓市场,教育用户。
可以说,没有这些“铁粉”的鼎力支持,蔚来很难有今天的地位。
现在,企业壮大了,市场成熟了,反过头来却要对这些贡献最大的“功臣”下手,理由还是因为他们“太爱用”自家的服务了。
这在情感上,让很多老车主感到心寒;在逻辑上,也说不通。
你不能一边享受着用户高强度使用带来的品牌曝光和模式验证,一边又抱怨用户给你带来了成本压力。
这件事给所有正在考虑买新能源车,特别是那些被各种“终身”福利吸引的消费者提了个醒。
在销售人员热情洋溢地介绍各种好处时,我们得多长个心眼,多问一句:“合同里是怎么写的?有没有限制条件?那些小字部分都写了些什么?”不能光听口头承诺,最后都得落在白纸黑字上才算数。
高先生的遭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它让大家明白,商业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家人文化”,最终维系双方关系的,还是那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如今,这事儿也催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车主和潜在买家,开始自发地在网上搜集、整理和对比各家车企的服务条款,做成了详细的表格。
哪家是真“终身”,哪家有里程限制,哪家的“异常使用”条款写得含糊不清,都一目了然。
这其实是件好事,它倒逼着整个行业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大家都不再是只看广告、听故事的“小白”,而是成了会翻合同、懂维权的“明白人”时,那些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的企业,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一个真正强大的国产品牌,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信誉过硬,对消费者的承诺,要一诺千金,这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