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将会终结“里程焦虑”,不过在产业链洗牌之际,燃油车以及液态电池车都得重新去定位其生存的逻辑!
一、固态电池真要来了?2027年是关键节点
量产时间表已然明晰: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领先企业皆表明,于2027年之际,全固态电池能够实现小规模生产之目标。宁德时代的董事会秘书蒋理指明,当下相关技术已然储备得颇为完备。另外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项目亦已正式开启量产线的设计任务,此项目的核心要义恰是为契合车规级应用之需求。
技术路线“三国杀”:
硫化物(丰田宁德):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液,但是硫化锂成本超300万元吨,可与“白色黄金”相媲美;
氧化物(清陶理想):热稳定性超800℃,适配续航1000公里车型;
聚合物(卫蓝小米):柔性甚佳,已被应用于400Whkg的手机电池。“死磕单一的路线已然行不通啦!”——中科院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多材料复合的路线(氧化物以及硫化物与聚合物相结合),在兼顾导电性的同时也保障了安全性。
二、谁先吃螃蟹?低空经济打头阵,电车装车还得熬
eVTOL飞行器成为了关键的突破口:孚能科技研发的半固态电池,成功获得了飞行汽车的定点项目;亿航智能推出的EH216-S型号搭载了固态电池,从而实现了长达35分钟的续航能力,该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联手,专注于航空级固态电池的开发,这类电池的单价已突破5000元kWh,毛利率更是达到了60%。在高空应用场景下,人们显得格外乐意,并且毫无压力地接受这种高成本的“消费”。
电动车“半固态”的过渡情况:蔚来的150度半固态电池包,经实测其续航超过1000公里,不过成本却制约着其规模化发展。国轩高科明确表示:“全固态车规级实现量产,得等到2030年。
三、5年后谁最“难受”?油车电车各有痛点
1、燃油车:补能效率优势崩塌
固态电池充满电,仅需10分钟续航便可达1200公里。对比燃油车,5分钟就能够加油,二者之间的差距明显地缩小了。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方面的影响:到2025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有望达到56%,首次达成超越燃油车的成就!
2、液态电池电车:保值率恐“腰斩”
技术淘汰危机:当续航1200公里,且10分钟就能快充的固态电池得以普及之时,现款的液态电池车(其主流续航为600公里)将会如同“功能机遇型智能机”那般快速贬值。
车主真实焦虑:北京比亚迪汉车主李哥吐槽:“去年买的顶配,现在听说固态电池要来,二手车商直接压价3万!”
3、供应链“大逃杀”
电解质厂商生死局:硫化物电解质成本超5万元每公斤,是磷酸铁锂的千倍。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押注硫化锂降本工艺,失败者恐出局。
设备商抢滩干法工艺:先导智能干法电极设备良率达92%,效率比日韩高30%——跟不上技术迭代就被淘汰!
四、终极悬念:固态电池真能“通吃”吗?
成本仍是拦路虎: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倍以上,硫化物电解质量产之后,仍需降价70%,才会有竞争力。
安全隐忧未被彻底根治:中科院的团队予以证实,锂枝晶依然有可能穿透固态电解质,进而引发短路情况,在20的低温环境下,其性能有待取得突破。
油车的反击机会:混动技术提升热效率,合成燃料试点——“完全退场?至少再战10年!”。
杰哥总结:重构秩序,没有赢家通吃
固态电池不是简单“替代”而是触发汽车能源三轨并行:
高端车全固态电池(2030年渗透率10%);大众市场→半固态液态锂电;过渡市场→混动+燃油
给消费者的建议:
买液态电池车,不必观望,在3年内,它仍为性价比之选;
关注车企的技术储备,(例如宁德时代以及比亚迪在硫化物方面的布局);
燃油车尽量选混动,保值率更抗打。
互动话题:你觉得5年后谁最“难受”?
A.燃油车(补能优势消失)
B.老款电车(保值率暴跌)
C.电池材料商(技术路线押错宝)
留言区等你分析!
文中数据来源:
中研普华《2025-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5年度大会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上市公司公告及投资者调研纪要
盖世汽车研究院《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