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下午,我正坐在公司展厅里敲字,窗口刚好还能看到街对面那家捷途店。某个销售挂着笑脸走过来,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驾一下吧,听说X70L又增配不涨价。我心里想,哎,这波操作倒挺巧。你说它是不是借势而为?市场平均10万块能买到的SUV,能有个15.6英寸大屏,也算点前沿了。
我刚才翻了下那份预售方案,价格区间10.99到13.49万(这段先按下不表),某款配置还标称配备了高通8155芯片。听到高通我差点笑出来,就像手机用黑科技一样,谁知道它在车里还能发挥点啥数字魔法。这个芯片估计是帮它实现更快语音识别、智能交互的,厂商不傻,基本上够用就好,别再硬堆雷达导航,那很快变跑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捷途X70L用的其实是在同价位车型比较里挺特别——就比如吉利豪越L和奇瑞瑞虎8L,都是10万到13万区间,但我觉得X70L的核心优势在于屏幕大的配的电子悬架,还有不算抬举的增配不增价。你要问我,实操差别在哪里?我猜路上跑个弯,X70L那电磁悬架能补上点差距,振动控制更有弹性。毕竟谁都不喜欢走坑时一车硬挺,有点被震醒的感觉。
但我得承认,这个配置也有坑——成本肯定变高了,像电子悬架这样,技术门槛其实还挺高的。捷途的策略似乎在抬高门槛的还想保持价格优势。这是不是让它在供应链上的博弈变得激烈?我猜,可能比起大厂,比如吉利、奇瑞,他们的供应链要更成熟一些,毕竟大厂采购、制造一定是流水线式的。而捷途用的那些规格提升点在芯片和电子配件上的战略布局,其实也挺像升级家电的过程:多买一点备用零件,能应对未来一些变数,但心里那点小算盘是不是太冒险了?不然,也不会一再强调渠道拓展。
我喜欢看捷途的渠道策略——在那里,我看到自己昨天和朋友聊天,门店里那位销售还说,我们正拿80个点位发力,未来要朝600家体验店去。其实这只是一种覆盖面的心里安慰。渠道密度越大,品牌在潜意识中的存在感也越强,但问题是,谁来端茶、洗车?是不是得考虑到新开门店的普通老司机们的培训成本。这个钱谁出?又会不会变成铺摊子而非造锁链?
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捷途的目标其实是短期利润维持和渠道维护?用旅行+生态体系,把客户包裹得死死的。你们知道,旅行场景其实很粘人。比如我一朋友,他买车纯粹为了家用,但经常也会被茶余饭后的旅行计划拉扯进去。换句话说,这个品牌在场景化上的布局,是不是比技术实际硬核更有区别?问题来了——旅行生态圈能持续吗?还是例行公事成了圈套。
讲到油耗成本,简单算一笔账:假设平均车速在60-80km/h(我试过,当自己开车,心里还打个盹儿:百公里油耗估算在7-8L之间,按今时今日的7.2元/升算,油钱大约50元左右。这还不算维修与折旧。以普通家庭车主年跑1.2万公里、车龄3年为例:百公里折旧/保养成本我晃了晃算,是在0.4-0.6元/公里。你会不会觉得,对于普通家庭,买个性价比高的SUV,门槛其实也就那样。
尤其是在这市场变化那么快的情况下,一个问题一直挥之不去:它是不是只盯着价格战进行了简配?其实我更偏向配置+体验的思路——就像那个打拼多年的修理工说:别看价格低,车子要跑得顺畅、耐用才是王道。而捷途X70L的目标,也会不会是入口即用、体验高端,其实是精打细算+实在用。
我还在琢磨一点:它的增配能持续吗?感觉像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供应链出现大问题,或者技术不得不升级,成本会不会像泡沫一样破掉?总觉得这个新策略像打一场掩饰战,想多卖点,用增配引人,并不算实打实的长远布局。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捷途的旅行+生态,能否延续到更多细节中?1252家全球驿站,这数学算一算,大概每个驿站平均负责服务300个家庭吧?(这估算很脆弱,样本少,别笑。)还能有多持久?还是只是走个表面?
这场车展、门店以及渠道的繁忙背后,是不是都在暗示一个:他们试图用全场景覆盖来堵住的竞争。可是真能到位,还是只为了打个样呢?你说,这样的策略真是好点子多,但细节难做。
我觉得,下一步最被考验的,是这些生态体系能落实到具体客户的生活中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旅行+、生活+,最终还要客户用得顺心。嗯,可我倒觉得,好像某些概念还只是在地图纸上画了花。
——你们觉得一个品牌,靠场景+挖掘市场潜力,能走多长?还是最终都要看车子本身实在的表现。那一台车里,有没有那份细节打动人心,还能留点悬念?(这段突然好像又跑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