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出手整顿汽车“隐藏门把手”!“颜值”与“安全”该选谁?

2025年4月,北京一场暴雨中,一辆新能源车因涉水短路导致隐藏式车门把手失效,车内一家三口被困。路人尝试用工具撬门未果,最终消防员耗时15分钟破窗救人。视频登上热搜后,评论区炸锅:“为了酷炫设计,连命都不要了?” “车企只顾营销,谁来管安全?”

这场争议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中的致命痛点——当车企争相用“黑科技”吸引眼球时,安全是否成了被牺牲的代价? 而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正试图用国家标准的“硬杠杠”,为这场科技狂奔踩下刹车。

工信部出手整顿汽车“隐藏门把手”!“颜值”与“安全”该选谁?-有驾
点击(最多18字)

一、科技感背后的“致命诱惑”

  1. 从超跑到街车:一场设计革命
    1952年,奔驰300SL首次搭载隐藏式门把手,此后半个世纪,它只是超跑的专属符号。直到特斯拉Model S将其“平民化”,这一设计才凭借“降低风阻”“未来感造型”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突破1600万辆,其中90%车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

  2. 用户痛点:科技感≠安全感

  • 断电即“锁死”:碰撞、起火时电路中断,车门把手无法弹出,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 操作反人性:北方冬季门把手冻结,车主需浇热水解冻;不同品牌开启方式各异,老年人常找不到开关。

  • 维修天价:隐藏式结构复杂,维修成本是传统设计的5-6倍。

工信部出手整顿汽车“隐藏门把手”!“颜值”与“安全”该选谁?-有驾

二、工信部新规:给“炫技”套上缰绳

1.三大安全铁律

  • 冗余设计保逃生:强制要求配备机械开启装置或断电保护机制,确保碰撞、断电时车门可手动打开。

  • 标志统一化:隐藏式把手必须使用高对比度标识+夜间反光材料,让救援人员5秒内定位。

  • 暴力测试验强度:门把手需通过拉力、扭矩、翻滚模拟等测试,防止变形失效。

2.行业震荡:谁在欢喜谁在愁?

  • 技术派车企迎机遇:华为、蔚来等已提前布局机械冗余+智能传感器,新规或助其抢占市场。

  • 低价品牌遇寒冬:新增安全设计将推高成本,部分车企可能被迫回归传统门把手。

工信部出手整顿汽车“隐藏门把手”!“颜值”与“安全”该选谁?-有驾

三、用户之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

  1. 被营销绑架的“伪需求”
    车企常以“降低0.003Cd风阻”(相当于百公里省6元电费)宣传隐藏式门把手,却对安全隐患避而不谈。

  2. 安全应是创新的底线

  • 特斯拉Model Y曾因门把手故障召回;

  • 某新势力车型碰撞测试中,因门把手失效被扣安全分。

工信部出手整顿汽车“隐藏门把手”!“颜值”与“安全”该选谁?-有驾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本应让出行更智能、更安全。但当“科技感”沦为营销话术,当“创新”变成事故导火索,工信部的新规无疑是一剂清醒剂——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用生命验证设计,而是让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生死考验。

“车门把手不仅是科技的门面,更是生命的出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