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问界车型累计卖了85万台。听起来数字挺亮眼,但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环境里,我有点犯嘀咕。这销量,里边智能增程电动车占70%靠充电跑,30%靠发电跑。这30%的发电行驶听起来挺高,说明很多用户还不完全依赖充电桩。这其实透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很多场景下用户没法放心地纯电出行。
我上周跟老赵,咱们圈里做线束供应链的朋友,打电话。他说,张哥,你看这充电桩啥时候能全国铺开,还真不好说,北方山区和南方三四线城市的充电还是不方便。他的话让我想到,赛力斯坚持双技术路线,纯电和增程并行,其实蛮接地气的。别以为增程技术是倒退,那是给用户一个保底、安全感,尤其是在出远门、山区走一走的场景。
其实我之前脑子里对增程技术有点偏见,以为这只是骗补贴的升级版,纯电才是王道。但是,翻翻我的采访笔记和用车体验日志,场景真的很复杂。比如有个用户小李,他告诉我:我家小镇信号差,走到哪充不到电,增程给我不少安全感,不用担心半路断粮。这话说得我有点尴尬,我得承认,纯电不是万能的。
赛力斯的做法和我听过的其他新能源公司的偏差挺大。比如某几家主打纯电的品牌,虽然价格差不多,但实际用起来,用户抱怨最多的是电量焦虑和充电排队。销售那边告诉我,有客户专门挑增程版本,就是懒得折腾充电。这事儿挺有意思,你花同样的钱,却获得完全不同的出行体验,供应链上,配置的芯片、电机甚至软件都有门道。
说到供应链,这就像备菜做饭。纯电好比你买了一堆新鲜菜,得有冰箱、高压锅和辅料;增程就像你家厨房多了个燃气灶,万一没电还能点上火炒。两者不能只看硬件价格或补贴,背后的人力、研发周期和供应链调度其实大不相同。赛力斯执行这双技术路线,研发压力不小,供应链也得扛起两套阵营的物料、设备和技术标准。
这里得打个补丁。我刚才说怀疑增程是倒退,其实不完全成立。现在市场表面上看纯电抢眼,其实经济学说得好,技术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摸索过程中的优化。增程+纯电的平衡策略,算是对现实基础设施差异的折中。要不然,充电还没铺开完,指望大家一味纯电,不现实。
我倒是很好奇,赛力斯这么坚持双路线,未来会不会加速推动充电网络建设,还是打算用增程撑着桥,等市场更成熟?我的朋友老韩是个修理工,他说:增程没那么脆弱,坏了还能想办法修理,纯电现在要换电池挺烧钱的。这么一说,我想成本控制这事儿,在终端用户体验外,供应链和售后也很关键。
还有个细节,我在他们港交所上市的报道里看到,赛力斯筹集了18亿美元准备全球扩张,甚至人形机器人啥的都搭上。听着有点飘,融资规模很大,目标设定看着很炫,但这笔钱得有细化规划。新能源汽车本来是一斤一两的事,机器人啥的也不好玩,那不是转型或者补脑筋用的嘛。或许这是为了吸引资本眼球,也是战略布局的一环吧(这段先按下不表)。
跑题说回车,纯电、增程的成本差异我粗略算了下。比如百公里电费,纯电大约20元,增程加上油耗大概40元,差距挺明显。但如果算上充电成本和时间成本,增程让用户少了等待,可能综合算下来性价比拉近不少。你们觉得这条路跑下去,未来会出现更巧妙的折中解决方案吗?
顺便聊个小情绪,研发同学跟我吐槽,说双线路压力山大,特别是某次因为芯片供应链波动导致增程模块延迟出货,整个交付计划又被迫调整。其实我理解,新能源车不光是款式,背后是一堆复杂的供需博弈和突发问题。这种烦琐,让我时不时想,是不是只能单一技术路径简单点?
最后来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新能源车里增程系统其实少有大品牌持续输出技术,你觉得是纯电光环太强,还是增程技术本身门槛太高,不好维护?我倒是觉得,这种技术路线的争论,不只是技术层面,更是市场、用户和供应链多方博弈的缩影。赛力斯能不能成为这条折中路的标杆?时间会告诉我们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