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汽车不光是车,还是移动的智能终端。去年我开着新款的纯电车,路上突然遇到一辆BBA的试跑车,车里一溜消息:你知道吗?这个车现在配的辅助驾驶,还是靠中国公司Momenta搞定的。我心里一震。倒不是说大品牌不行,而是感觉这合作像是进口车跟国产科技公司的串门——你说,这能不更贴合中国复杂的路况吗?
我还记得一个星期前跟同行聊到,奔驰的研发流程其实没想象中那么神秘。从2017年和Momenta合作伊始,奔驰就在慢慢兜着圈子,把一大堆中国本土数据放到模型里训练。就像是整理家里的零碎块,把合理的碎片拼成一幅画。毕竟,那些中国城市的地铁入口、闹市的转向、还有你最喜欢用的某高峰路段突然堵成鸡肋的体验,都是硬货。这些场景在欧洲或者美国可能少见甚至没有,打个比方,就是用在烘焙的面粉,要精准到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时间。这系统要那样本土化,比在国外用的标准高出个档次。
估算一下,Momenta的数据飞轮技术,提供车位到车位的智控,就算吃个饭,出个门,也差不多花了半年(这段先按下不表)时间,小样本少的调试中,至少累积了上百小时的实际驾驶场景,复杂程度可能比我早上快赶地铁还要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这技术落地其实不难理解——就像厨房里备好不同的调味料,要做出一盘好菜,得合适时机用到,一点点试,才能味道正。市场上很多辅助系统其实也用类似的调味方法,甚至有的只是给个鸡蛋打个酱油,但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更像是慢火炖一个小时,内里肉质更入味。
而且,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奔驰的研发人员提到:安全是第一,我心想,不能随便闯黄灯、别打地主家的车标乱跑,不然帮你挡事儿的AI可就成闯祸先锋了。
我其实挺嫌麻烦的。面对复杂场景,不用说我,一个普通驾驶人,遇到大雨或夜里指路不清时,系统帮点忙我还能安心一点。而这系统的设计灵感,不也就是在生活中帮你抹抹汗、拉拉手那样,照顾到人的细节。算了,自己对辅助驾驶的质量也不能三言两语全判断,毕竟这些车从研发到达出厂,至少得经过几千小时的测试场景。而且,去年我听到有销售跟我说:市面上价格差不多的辅助系统,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不多。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国产车,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版本,其自动驾驶技术就基本是靠华为的HiCar。但比亚迪要想走出去,就得面对海外市场对数据隐私的要求——尤其是欧洲的严格法规,想想都头大。 而智驾的底层数据,像个敏感货,不刚好就被拎出来炖?
这让人想起,有些公司借助技术壁垒保护自己,比如华为的数据,只允许在特定场景使用,海外扩展就变得更加困难。比亚迪在走出去的难免对华为或其他技术伙伴打点折扣,是不是?
突然想到,我之前一直以为硬件绑技术,谁料到其实技术才是硬通货。你说,未来这些车,除了硬件的补丁之外,可不可以像手机一样远程升级?这我还没深思透。
说到研发,也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我一朋友是修理工,他说:现在的车,拆件不见得贵,最贵的是电子系统出点毛病,不是硬件干不干净,是软件上线不稳定。这点让我觉得,研发上的软件化变化,好比给车穿了个云端外套,让它更活一些。
我刚才翻了个小册子,发现Momenta的帮助不仅在于场景适配,还在安全策略上做了很多细节优化。例如地址预判、漫长等待红灯的提前减速,能帮你避免突发状况。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辅助驾驶,反而比你开车还细心?我自己开着车从来不觉得电眼太多,但遇上这些智能系统,倒有一种有人在帮我盯着前面的安心。
但,保护系统有多可靠?能不能妥妥帮我躲过所有突发?这个问题我还真没底气回答。
随着更多车搭载Momenta技术,市场会变得更智能还是更复杂?我其实挺期待,因为我知道,车和人的关系,就像伴侣。有了好伙伴,路途才能更顺一些。可我还在犹豫,未来的辅助驾驶,究竟会不会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当这些技术变成日常,到底谁才是主角,还是車内的你我?这份小细节,可能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