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的腾势N9刚开了不到三个月,昨儿就出了一次小意外,算是首撞吧。具体情况说来,还是那圆规调头模式惹的麻烦——你懂的,这玩意本质上就是用来在狭窄空间里掉头、调头的。结果呢,我就想着试试它方便不方便,没想太多,结果差点撞上停在后面的车。
话说当时停车环境确实有点窄,差不多就那样两米多宽的路边位置。雷达屏幕上显示一切正常,障碍物距离充足,我就动了操作。结果发现,车辆轨迹比我想象的要激进,车尾竟然比预期靠得更近,那车后视镜就在眼前晃,就差蹭上去——不夸张,后车主人直接在旁边盯着我,脸色不太好看。我还和他嘴里嘟囔着:不好意思,刚刚用的圆规模式,估计算法没适配好。他冷哼一下:这个功能说到底就是坑。那一刻,我突然懵了。
要糊涂的是,我这次没买车损险。第一年,全险都买了,就是没有车损险——自己眼拙。说实话,那会儿心想新车小碰撞概率低,就没太在意。结果这次差点闹出个大问题,还好腾势客服非常给力,第一时间送来了400块钱的赔付,算是暂时填补了这波损失。你说像我这样既没经验,又用着新鲜功能,一不留神就是坑。
这事情让我开始琢磨,这圆规调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初步猜测(样本少别当真),可能是算法对不同地面摩擦系数没有区别对待。比如说,水泥路和有细砂的沥青路在摩擦力上差别不小,而这玩意儿估计算得太统一了,轨迹规划就误差大,让轮胎打滑或车尾摆动幅度超出预计,导致车辆在狭窄空间内的路线有偏差。现在的算法还是基于一套标准参数,这可能没考虑到实际复杂环境,未来若能增加地面类型的选项,理应大幅提升准确度,不过随之而来的复杂度和成本不是小事,这让我一度对未来软件升级有点担忧。
说到这儿,我朋友小陈也提了个问题:既然圆规调头功能本来就设计用在狭小空间里,为什么还是要劝诫大家谨慎使用?实际上,我开始也摇头觉得这功能有点鸡肋——既然是狭小空间必备,出个如此容易让人撞车的漏洞,岂不是本末倒置?但我细想了一下,估计是因为车辆的后轮并没有完全锁死,加上车身重量和动力传递,有时候轨迹会产生不可控的偏差。毕竟圆规调头不像传统手动操作,人为干预少,自动化程度高,一旦算法判断出错,车子可能会按着错误的轨迹行驶,尤其是跟后方汽车距离仅约50厘米(粗略估算,实际肉眼感受),容易产生误差放大。
顺带提一句,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原来之前官方宣传是说这模式在1.8米以上空间才适合使用,昨天我开到的位置连这个标准都没达到,估计当时就踩雷了。是不是以后准备在车机系统里提示更准确的最低空间限制呢?不然用户根本没法概念,觉得只要有点空就能用。
啊,差点忘了说——碰撞时后车司机特别生气,一句你这技术也敢开?!让我觉得自己真的要学学人车合一的操作了,毕竟圆规这么转,方向盘跟着走,眼睛得跟着转,不能光看屏幕。我一边安慰他说:腾势那赔你了,别生气,我保证下次留十厘米空隙。他才放松了点。
说归说,这功能到底值不值得用,挺让人纠结的。毕竟如果嫌麻烦自己不愿意开手动调头,或者说某些地方停车空间又太小,又没法传统倒车掉头,那圆规模式确实帮了大忙。只是这帮忙,也得付些风险代价,比如轨迹误判,之后圈里的人估计得自己按照实际停车环境先试验,再决定要不要开这个模式。
算了,说一嘴我之前的计算,不算精确,只是大概心算:保养一年的花费×2,再加上日常市区百公里耗电成本,折算下来,一个圆规调头一旦出事,成本瞬间高于多次轻微倒车辅助的使用费,唉,技术更新是好,但连带的风险也不能忽视。
不过说回来,我也挺好奇:你们身边用过类似自动调头模式的车主,有没有遇到类似尴尬的情况?毕竟这玩意儿不大能出事故,但一旦出问题就挺麻烦的,尤其是两侧灯柱、后方停靠车辆多的城市,圆规的实际轨迹能不能完全精准跟上?这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现实数据作支撑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说句诚实话,我对腾势这次客服反应挺满意,毕竟新技术总有坑,车企的服务态度很重要。希望厂商把这个功能早点理顺,让算法更懂地面的道理,也让用户用这个模式更有底气。毕竟谁都不想停车调头搞得像跟敌人打仗。你们说,这样的自动辅助会不会最终取代手动操作?还是说哪怕最先进的辅助,也总有用户自己干预才靠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