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挂牌那天,朋友圈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消息铺天盖地。
有人说,这下央企三巨头的阵仗拉开了,新能源市场要变天了。
可真要说起汽车圈的“破局”,还得往回倒带,别急着下结论。
新闻滚烫,人心却凉快得很——谁还没见过两三回操场上的逆袭?
一汽、东风、长安三巨头联手,看着像王炸,其实更像斗地主里突然来了一波“出其不意”,大家全都盯着看,这牌到底能不能打出花。
说起新能源,那些年民企“野路子”的冲劲,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比亚迪当初哪来生产资质啊?
“借鸡生蛋”的段子都快成行业教材了。
吉利、小鹏、理想、蔚来、小米——哪个不是踩着泥巴拼出来的?
比亚迪的逆袭,靠的不是后台,而是天天死磕研发、熬夜盯数据。
2023年全球新能源销量,民企直接干到世界第一。
比亚迪卖出去三百万辆,数据就像给市场兜头一瓢凉水,谁还敢说民企只能靠运气?
民企的操作往往像短视频里的“转场”——突然来一波,央企还在会议室磨PPT,人家已经在市场上抢占C位。
比亚迪拼命想摘掉网约车的帽子,央企库存压力大,直接把车往网约市场一甩,动作行云流水。
有时候真怀疑,这两拨人是不是活在平行宇宙:一个拼命想摘标签,一个拼命往自己头上安。
还真别说,这“帽子”一戴一摘,市场格局就这么被搅和了。
有趣的是,行业里不少牛人,就是从央企里“练级”出来的。
你说央企没用,那可不行。
架不住体制内养人的本事,民企高管、研发大牛,多少是国企老黄埔。
可一旦说到创新、拼市场,央企的步伐就慢了半拍。
人家民企,灵活得像跳街舞,打市场、拼技术、搞营销,步步紧跟用户节奏。
央企倒像是广场舞大妈,节奏稳,场子大,就是转身慢。
身边有朋友喝酒吐槽央企,说他们PPT比研发图纸都多。
大家一乐,心里却都明白,PPT再花哨,用户不买账,库存照样堆成山。
市场就是这么现实。
政策、资源都不是万能的。
比亚迪靠的是死磕,比拼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一腔“不服输”的狠劲。
你要说央企不想拼?
想。
但体制、包袱、慢腾腾的流程,谁能真拼得过民企的速度?
再看数据。
新能源增速最快的,还是那帮“毛遂自荐”的民企。
吉利、小鹏、理想、小米一轮接一轮技术上新,连小米都插了一脚,市场给的反馈也够直接。
消费者用脚投票,谁家车好开谁就能卖出去。
用数据说话,才是真的硬道理。
三大央企资源整合、政策扶持,说得挺好听,落到实处,市场买不买账,谁也说不准。
有时候我会想,央企和民企的较量,像极了体育场上的老将和新秀。
老将稳,底子厚,可遇上年轻人冲劲十足,难免有点跟不上节奏。
民企就像NBA的那些“爆冷”新星,没人看好,一波操作就把老牌队伍逼到悬崖边。
其实这也挺好,市场需要搅局者。
比亚迪、吉利们杀出来,逼着央企不得不反思。
行业有活力,才不会一潭死水。
说起来,新能源的风口,真不是谁喊两句口号就能把握住的。
比亚迪、理想这些年夜以继日地创新,靠的不是政策补贴,是对市场的死盯和对技术的极致打磨。
央企要真想在新能源领域卷起来,靠资源是没戏的,得真刀真枪下场拼。
这跟体育圈挺像,你说国足靠青训、靠体系,最后拼得还是球场上那口气。
我有时候会琢磨,这三大央企组团,真能把中国新能源带到新高度?
还是说,民企继续野蛮生长,央企再怎么“讲规矩”,永远都追不上民企的节奏?
你身边有没有被这些变化搅得头疼的朋友?
是不是有人开玩笑说,以后买车先看是“民企基因”还是“央企血统”?
留言区聊聊,说不定下一个市场奇迹,就藏在你的一句“吐槽”里。
说白了,风口来了,谁能飞起来,谁就能笑到最后。
三大央企搭台,民企唱戏,观众席上大家都在等着看,好戏究竟怎么演下去。
你觉得下一个“弯道超车”的,会是谁?
全部评论 (0)